每经热评︱险资长期考核指标落地 “长钱长投”培育更多耐心资本

随着此次长期考核指标的落地,“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将培育出更多耐心资本,资本市场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特征也将更加突出。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7月1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作出重大调整,核心内容有二:其一,将净资产收益率考核由“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三者权重分别为30%、50%和20%;其二,把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从“当年度指标”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权重同样为30%、50%和20%。

《通知》明确,上述长周期考核要求自2025年度绩效评价起实施。这意味着,从2025年开始,3年和5年的长期指标权重合计将高达70%,而一年期的短期指标仅占30%。考核方式的这一转变,将引发保险资金运作范式的改变,这种改变具体体现在新的考核指标计算方式上。

首先,被考核对象对投资的考量将以3年作为最小周期。这是因为3年周期指标的权重最高,达到50%,而且较高的3年期收益率能为5年期考核奠定良好基础。在此情况下,被考核对象追求短期业绩的热情会大幅降低,年末抱团高位股、扎堆热门赛道博取超额收益等短期行为将有望减少。其次,被考核对象会有动力降低收益波动率,将长期目标分解到每一年的目标中,通过逐年积累收益率,最终达成较高的考核收益率。那些初期收益率较低、到最后才“冲刺”的模式将不再“划算”。例如:投资经理在第一年到第五年的收益率均为10%,5年累计收益率为61.051%,5年考核期结束后,最终的考核收益率为10%;而如果某投资经理前4年收益率均为零,最后一年依靠激进投资达成61.051%的收益率,其最终考核的收益率仅为2%。这种“复利至上”的设计,要求被考核对象尽早布局优质资产,而非等待周期高点进行博弈。只有保持长期专注与进取,才能获得较高的考核绩效,这也正是该激励机制的价值所在。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权益投资比例、资本占用、考核周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所发挥的作用与其自身体量并不匹配。如今,这些障碍正被逐一破除,保险资金入市拥有了更充分的制度保障。当下,保险资金入市还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保险公司自身而言,传统债券、存款等大类资产的收益率处于低位,需要从权益市场寻找优质的长期资产,以弥补收益缺口;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保险资金是天然的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能够提升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0月,财政部曾印发通知,将净资产收益率的考核方式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相结合,两者权重各占50%。这一制度调整已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年上半年,险资39次举牌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形成了一波“小高潮”。随着此次长期考核指标的落地,“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将培育出更多耐心资本,资本市场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特征也将更加突出。

责编 贾运可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