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逾5500万元关联交易隐身近两年 宏景科技紧急保密采购需限时披露

每经评论员 吴泽鹏

7月28日晚间,宏景科技(SZ301396,股价53.82元,市值82.62亿元)发布公告,宣布补充确认一笔关联交易。据悉,宏景科技曾于2023年第四季度向深博信息累计采购5536.80万元的英伟达芯片,而深博信息实为宏景科技董事、副总经理的配偶实际控制的公司,前述采购事项属于关联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该交易发生距本次宏景科技追认已过去近2年,直到今年7月24日,宏景科技才召开董事会会议及监事会会议,审议通过补充确认上述关联交易的议案。

对于为何交易当年未及时确认为关联交易,宏景科技在公告中并未作出说明,仅解释称“因政策的特殊性和产品的稀缺性,公司与深博信息的交易具有当时市场下的必要性,该业务的发生具有紧迫性、必要性、保密性”。

在笔者看来,宏景科技所提及的“紧迫性、必要性、保密性”,或许能解释交易前未进行披露的原因,但很难成为事后近2年才启动审议程序的合理理由。这种“先上车后补票”且“补票”严重超期的行为,实则将公司治理置于风险敞口之中。

实际上,部分上市公司以市场紧缺、时间紧迫、保密要求为由绕过关联交易审议程序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多数企业能在交易发生后很快完成相关审议程序的补充。例如,晨光电缆曾在2020年上半年向关联方进行3.6万元的紧急需求采购,尽管金额不大,该企业仍在当年8月就进行了补充确认。与之相比,宏景科技此次的操作有些“姗姗来迟”。

笔者认为,要杜绝此类治理乱象,需强化公司治理。建议企业对核心管理层关联方实施“特别关注清单”,并保持季度或半年度的更新频率。这样,当清单上的企业出现在客户或供应商名单中时,就能快速反应、精准抓取。

同时,对于“紧急采购”,要建立快速审批通道并规定事后补审时限,避免因紧急因素造成长期的程序瑕疵。此外,“保密要求”正成为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未及时确认关联关系的理由,但这些案例在强调保密需求时,并未同步说明公司内部是否已同步启动关联方报备、履行对应的审核程序等。要知道,保密是对外的要求,在公司内部,交易发生时应当向内部合规部门、独立董事等报备关联方信息及定价依据,并留存完整的审批痕迹。

从监管层面而言,建议出台相关指引,明确因保密、紧急等因素导致追认关联交易的适用情形,核查关联交易内部报备、审批记录的完整性,同时规定事后补审时限。对于延迟披露行为,应加大监管力度,比如根据超过时限的情况,对相关行为及责任人实施阶梯式惩戒。

责编 刘宏业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