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五五”|专访贺铿:必须改变以往将资金过度集中于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倾向,更加突出民生领域投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GDP中最终消费的占比仅为55%左右,至少要将这一占比提高到65%。若要进一步拉动消费,财政支出结构必须逐年向民生倾斜。这一调整难以一步到位,要慢慢来。要实现经济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三至五年。
每经记者 张宏 每经编辑 陈星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介绍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三季度增长4.8%。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明年,我们将迈入“十五五”时期。站在“十五五”的起点,宏观调控的关键任务是什么?如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近期受到广泛关注的“反内卷”、要素市场化?
日前,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就以上问题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
贺铿认为,当前的关键任务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加突出民生领域的投入。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突出民生领域投入
NBD:您认为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宏观调控的关键任务有哪些?
贺铿:当前的关键任务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必须改变以往将资金过度集中于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倾向,更加突出民生领域的投入。
目前,我国GDP中最终消费的占比仅为55%左右,我们至少要将这一占比提高到65%。若要进一步拉动消费,财政支出结构必须逐年向民生倾斜。这一调整难以一步到位,要慢慢来。要实现经济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三至五年。
近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5%左右
在发展理念上,应摒弃“GDP至上”的政绩观。发展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而非单纯以GDP增速作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标准。
在宏观调控上,应注重财政收支平衡,预算一经人大批准,即具有法定约束力,必须严格执行。
NBD:财政要更多地投放在民生上,您认为具体应该怎么投?
贺铿:必要时应直接发钱,长远看要通过政策支持解决就业。发钱怎么发?发放消费券虽然投入不小,但关键在于资金是否真正流向有需要的群体。相关部门或者地区在设计具体补贴规则的时候,要重点关注生活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
NBD:保障、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贺铿: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向是满足人民真实需求,必须以此为据确定资源投放的轻重缓急。
当前,商业银行体系资金总体充裕,与以往“向央行要流动性”的情形已有显著不同。出现“有钱难贷”现象,我认为这并非遇到流动性陷阱。信贷需求不足的主因是企业的许多困难还没有解决,贷款反而增加财务负担。因此,要将重心放在解决困难上。
NBD: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您认为应该如何量化考评民生改善成果?
贺铿:衡量民生改善成效的指标,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系列数据中已有清晰体现。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缩小收入差距,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其次,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多元渠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青年人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必须聚焦现实矛盾,把关注点放到最基层群众的生存状态上,切实解决他们面临的紧迫问题。
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社会治理要加强法律约束
NBD:在民生和新质生产力上的财政投入,保持怎样的比例较为合适?
贺铿:合理的比例难以一概而论,各地须依据自身实际确定。若就业矛盾突出,地方政府就应该把稳岗扩岗作为首要任务。要围绕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这条主线解决民生难题。
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社会保障水平偏低、资金缺口较大是具有普遍性的全国难题。要补齐这一短板,首先应严格缴纳“五险一金”,必须加强稽核,应保尽保。
财政投入也要向社会保障倾斜。比如目前,基层医疗能力薄弱,中央已关注并着手改善,预计两三年内局面将明显好转。
NBD:8月1日,最高法发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无论双方协商还是劳动者单方承诺,任何“不缴社保”的约定都是无效的。这一规定能否取得理想的社会保障效果?您如何看待劳动者自愿与用人单位约定不缴社保的现象?
贺铿:要增强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企业必须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经营。同时,要持续加强立法工作,法律一经审议通过,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不能形同虚设。在施行过程中如发现个别条款确有不妥,可通过法定程序提请修订。
NBD:企业目前关键的困难是什么?要如何解决?
贺铿:部分产品生产后面临销售困难,其核心症结在于需求不足。对此,中央已作出明确判断,将扩大需求视为关键抓手。
NBD: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有所重合。您认为应该如何构建可行的ESG执行标准?
贺铿:需要有法律约束。应当设立专门机构统筹立法工作。可先由政府制定行政法规,经一段时间试行后,再提请人大依照法定程序正式上升为法律。
“反内卷”应当先厘清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
NBD:近年来,我国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提出2年内在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您如何看待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进展?关键着力点又是什么?
贺铿:建设要素市场、打通国内大循环,前提是准确掌握市场动态。要确保供应链完整、连续,就要厘清哪些环节过剩,哪些环节短缺。过剩的不再扶持,短缺的立即补齐。为此,必须深入基层、走进企业,开展实地调研,这样才能发现真问题、找到对症办法,形成精准支持、及时补链的政策清单。
NBD: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反内卷”再度成为政策焦点。您如何理解“反内卷”?
贺铿:真正需要反对的是不正当竞争。应当首先厘清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再予以打击和处罚;对正当竞争,则应依法保护。
NBD:如何提高企业活力,进而增加就业?
贺铿:必须始终将政策资源聚焦于产品确有市场的企业,这里也包括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不是所有资源过度向前沿领域倾斜。绝大多数民众的日常需求仍集中于基础消费品,其生产、流通高度依赖劳动密集型企业。如这类企业能创造岗位,还可设立奖励机制。
对于产品滞销、技术落后、丧失竞争力的企业,须先行诊断。若因缺乏创新导致市场流失,又不思改革的企业,应允许其依法退出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