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美团骑手养老保险补贴全国覆盖,诚意之后尚有四大新考题
10月27日晚美团宣布骑手养老保险补贴覆盖全国,11月起骑手可在户籍地或工作地参保。此前美团已在多地试点,现覆盖全国速度较快。美团模式为“骑手自愿参保+平台补贴”,虽释放诚意,但面临全国补贴标准制定、照顾低频骑手、解决社保异地转移接续、避免补贴成本转嫁消费者和骑手等考题,需找到当下与未来、企业与个人的平衡点。
每经评论员 胥帅
10月27日晚间,美团宣布,即日起美团骑手养老保险补贴将正式覆盖全国,向全部骑手开放。11月开始,骑手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在户籍地或工作所在地缴纳。
在灵活用工模式下,外卖骑手与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错综复杂,社保体系的构建亟需逐步探索和完善。美团为骑手缴纳社保的补贴政策,最早可追溯至今年4月,最初在福建泉州和江苏南通两个城市进行试点。随后,该政策迅速扩展至深圳、成都、武汉、石家庄和无锡等更多城市。如今,这一政策已覆盖全国范围,从试点到全国推广仅用了半年时间,其推进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这一速度的提升,正是平台经济市场竞争加剧与社会对平台公司承担更多责任呼声的共同结果。自今年2月起,京东等平台企业宣布将为旗下全职或稳定兼职的外卖骑手缴纳社会保险,该举措无疑彰显了平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和对员工福利的关怀。
如今,美团吸纳了骑手们提出的上万条建议,从试点城市推广到全国,从高频骑手拓展到兼职骑手,最大程度面向全国全行业各类骑手开放,预计覆盖人群高达数百万人。骑手的多层次福利保障网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美团此举释放了足够多的诚意,其重要意义在于为社会探索灵活用工模式的社保体系。
美团模式是“骑手自愿参保+平台补贴”,企业非强制缴费让用工成本开支变得更灵活,鼓励骑手主动参保。这意味着,全局方案的细节会比试点方案更为复杂。目前,美团尚未公布全国覆盖后的方案,只是提及具体规则可在骑手App或当地社保咨询点查阅。
诚意之后,该模式还面临多个全新考题。
第一个考题,全国补贴标准如何制定?
根据试点方案,对当月收入达到就业地相关缴费基数下限,且近6个月有3个月满足该条件的骑手,美团以相关缴费基数为基准,补贴50%的费用。
此前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高频骑手月均收入6949至10201元。以基数8000元计算,灵活就业人员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20%,则一名高频骑手每月需缴纳1600元养老保险。根据规则,美团每月需承担800元,一年将承担9600元。
美团在两个试点区域总计覆盖超过2.2万名外卖骑手。根据美团研究院数据,2023年745万通过接单获得收入的骑手中,高频接单骑手(全年接单在260天以上)占总人数的11%,大约81.95万人。如果按照上述标准,仅覆盖这部分骑手,企业每年就将增加近80亿元的支出,这或许将直接“吃掉”同等数量的利润。对于企业而言,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二个考题,如何照顾到低频骑手?
试点方案显示,“无前置资格限制、无参保地点限制、无时长单量限制、无跑单类型限制”,但月收入门槛仍将补贴主体针对高频骑手和“职业”骑手,美团“平台补贴”呈现结构化特点。
高频骑手月收入达到就业地相关缴费基数下限的难度不高,但这部分群体占比只有11%左右。低频接单骑手(全年累计接单天数30—260天)占总人数的41%,业余骑手(全年累计接单天数不超过30天)占比约为48%。美团骑手主要来自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大部分是兼职,或把这份工作作为调整期间的临时救急和“中转站”,近半数骑手累计工作时间不满3个月。
业余骑手和低频接单骑手是灵活就业群体中的另一典型人群,他们依托灵活的时间支配权,往往以“时间的边际回报”为核心考量来择业——即根据单位时间能获得的实际收益,自主选择接单频率与时长。这部分群体因为时间投入的分散性、从业主体的多变性,社保缴纳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特别是用工单位主体极度模糊,无法共担缴纳义务。
由此可能形成兼职骑手保险缴纳的需求错位,他们更看重疾病险和意外险保障,而非养老保险。美团的骑手养老保险补贴是否会有更多选项,以覆盖这部分群体的需求呢?
第三个考题,如何解决社保的异地转移接续?
通常而言,高频骑手群体的年龄多在30岁以上,且家庭较为稳固。然而未来充满不确定性,高频骑手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工作地和户籍地变动,这类灵活用工群体的社保所在地迁移问题该如何应对?
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险政策存在差异,加之信息系统和行政流程不一致,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骑手参保过程中的实际障碍。虽然这些问题看似只是技术层面的挑战,但实际上它们直接关系到骑手们的长期利益。社保转移接续的复杂性问题不只是美团等平台需要考虑,也需要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作与智慧。
第四个考题,如何避免补贴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和骑手?
“成本—收益”核算是企业经营运转的底层逻辑。那么,平台补贴社保的开支自然会增加企业总体的用工成本。
随着科技发展,算法的应用愈发复杂,这又引出新的核心担忧:该如何避免企业表面补贴缴社保,实则通过算法暗中降低工资或者抬高客单价,将社保成本转嫁到劳动者、消费者身上。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长远保障有了,但当前的收入降了,很多骑手反倒不愿意了。
这是因为,对于很多低收入者而言,维持当下生活已经不易,哪有精力顾及未来。到头来,社会呼吁、企业努力换来的可能是受益方的“不领情”。
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在于,如何精准找到当下与未来、企业与个人的平衡点。然而,这谈何容易?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原创
每经头条
每经热评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