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 | 严打“小作文”,应成为资本市场信息治理常态

10月31日,证监会通报三起“小作文”典型案例,对涉案机构及从业人员从严处罚。这些虚假信息扭曲资产定价,误导投资决策,侵蚀市场信任,甚至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提供温床。其屡禁不止源于短期私利与市场长期利益的博弈。为此,证监会体现穿透式监管思路,并释放“微观执法”信号,旨在构建全链条防护网,打造更公平、透明、安全的投资环境,坚定投资者信心。

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

信息即财富。某种程度上,资本市场上流传的一条虚假信息带来的危害,不亚于一份虚假财报。

10月31日,证监会通报了三起“小作文”典型案例,对涉案机构及从业人员从严处罚。包括券商经纪人擅自编辑转发不实市场信息、券商分析师微信群传播不实信息、投资咨询机构官微转发不实信息。相关通报,标志着一场针对资本市场信息乱象的精准打击正在展开。

“小作文”现象,可谓资本市场一道扭曲的“风景线”。某些从业者为一己私利,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几条拼接的聊天记录、几段含糊的“内部消息”乔装打扮,在微信群、微博等平台上肆意传播。这些信息迷雾,如同市场病毒,让投资者真假难辨,每一次盲目跟风,都可能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投资者苦“小作文”久矣。因为它们让本该清朗的市场环境乌烟瘴气,也让价值投资理念生存艰难。其破坏力不容小觑,危害至少有三。

一是“小作文”直接扭曲资产定价,误导投资决策。资本市场是信息定价的市场,虚假信息如同混入清水的墨汁,迅速污染整个价格发现机制。当分析师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或投资咨询机构官方转发不实内容,这些披着“专业”外衣的谣言更具迷惑性。

二是“小作文”侵蚀市场信任基础。信任是资本市场运行的基石,“小作文”的蔓延则不断啃噬着这一基石。根据通报,涉事机构不仅有个人员工,更有营业部乃至公司层面的管理责任。他们本该是值得信任的“靠山”,却成为虚假信息的源头,投资者情何以堪。

三是“小作文”为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提供温床。虚假信息常与市场操纵相伴相生,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牟取暴利的工具。通报中提到的“暗示收益”等细节,已触及监管底线。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个体投资者利益,更影响市场规范透明公正的运行。

为何“小作文”屡禁不止?归根究底,就是利字当头,即短期个体私利与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公共利益之间的博弈。“小作文”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获取了流量或短期利益,而整个市场和社会却要为之承担信任损耗和风险累积的代价。

从机制上剖析,三起通报案例的一个突出共性,是机构管理责任的缺失。涉事营业部对经纪人合规培训严重不足、从业人员自媒体账号管理制度执行不力,这些问题非一日之寒。

因此,要斩断“小作文”传播的利益根源,也就必须从机构责任上着手。若仅惩罚个体违规者而轻纵机构管理责任,“小作文”依然会“野火烧不尽”。

证监会此次通报,不仅处罚了直接责任人,还对营业部、证券公司及分管高管一并问责,体现了穿透式监管思路,直指问题本质。

同时,本次通报看似针对个案,实则释放更为深远的监管信号,即资本市场监管正进入“微观执法”新阶段。在监管方式上,直指信息传播的“毛细血管”——分析师微信群、经纪人自媒体、机构官方微博,监管触达更为细致深入。

近期,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推出了23项系统性举措,旨在为中小投资者打造更公平、透明、安全的投资环境。本次对“小作文”的精准打击,正是落实“以投资者为本”理念的具体行动。

没有健康的信息环境,就不可能有健康的资本市场。严打“小作文”,应该成为资本市场信息治理的常态。证监会这次也表态,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将继续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严查重处一起。

而要做到对“小作文”的精准打击,就要构建信息传播的全链条防护网。其中两点至关重要。一方面,压实机构主体责任,将诚信基本义务细化落实到具体业务条线与管理流程中,倒逼机构从“要我管”变为“我要管”。另一方面,要用科技赋能监管,让监管手段与时俱进,比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市场信息的监测分析,实现对“小作文”的及时发现和精准打击。

从微信群到微博,从分析师到投资顾问,没有哪个角落是法外之地。当每一位从业者都能恪守诚信底线,当每家机构都能切实履行管理责任,资本市场的信息环境才能更加清明,投资者的信心也才能更加坚定。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原创

责编 陈俊杰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