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中国人经济” 业内:未来五年企业“走出去”有重大机遇,要增强集体竞争力

11月13日,第十六届财新峰会期间召开中企“出海”战略会议。面对全球贸易变革,多位专家分享经验。尹艳林强调未来五年中企“出海”面临重大机遇,要做大做强“中国人经济”。孙晓指出我国正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建议企业掌握规则、抱团出海。针对争议,秦朔认为“出海”未致产业空心化,反而促进产业升级,企业需在全球格局里提升竞争力。

每经记者 杨煜    每经编辑 张益铭    

11月13日下午,第十六届财新峰会期间,一场聚焦中企“出海”战略的会议同步召开。面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快速变革,中企“出海”如何以新模式应对新挑战?多位政策专家现场分享创新经验。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走出去”,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大国发展的必经阶段,这也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基于这一判断,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强调,未来五年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重大机遇。

其中,“中国人经济”一词被与会嘉宾多次强调。近期,政策端释放出重视“中国人经济”的明确信号。与关注中国境内经济活动总量、规模与增速的“中国经济”不同,“中国人经济”关注中国企业与个人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和拥有的财富总量。

尹艳林表示,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做大做强“中国经济”,而且要做大做强“中国人经济”,这就需要积极稳妥“走出去”,提升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促进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良性互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空间。

中国国际商会秘书长孙晓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正在更加主动地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要求中国企业不仅需要注重打造优质产品,更要熟悉和掌握国际通行规则,不断提升我国工商界在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孙晓同时建议,要充分利用抱团出海的方式,增强集体竞争力。海外迥异的法律环境、陌生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消费习惯都会成为企业“出海”的绊脚石。面对这些挑战,同路人的守望相助,不仅能加强海外信息共享、业务相互合作、风险共同防御,也有利于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在开放发展中打造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而针对“出海”是否会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的争议,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认为,企业实践证明,“走出去”不仅没有导致产业空心化,反而促进了中国产业能力的提升。

秦朔指出,产业升级的目标是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如果坚持将所有环节固守国内,将不利于企业参与全球竞争。“今天(企业)的思考逻辑是要在全球格局里考虑什么是最优配置,如何提升全球竞争力。”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553620515

责编 张益铭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