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底部即将到来!明年的超额收益来自哪里?——极简投研

在各种利好兑现后,上证指数在4000点附近来回震荡。风风雨雨我们都走过来了,但似乎对近期行情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指数缩量跌一下,心里就受不了。其实,当下的调整幅度,很可能就是明年的超额收益。

在各种利好兑现后,上证指数在4000点附近来回震荡。风风雨雨我们都走过来了,但似乎对近期行情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指数缩量跌一下,心里就受不了。其实,当下的调整幅度,很可能就是明年的超额收益。

情绪底部即将到来

在9月20日的文章里,小二表达了“今年必上4000点”的观点。

10月28日,上证指数发起对4000点的冲锋,此后在4000点附近来回震荡了14个交易日。其实这个时间长度还在合理范围,回顾2007年5月到7月的行情,上证指数在4000点附近,来回震荡了53个交易日,累积了足够多的筹码支撑后,才一骑绝尘冲到了6000多点。

因此,我们应该抱以足够的耐心来看待当下的震荡窗口。

从情绪宝数据来看,小二也明确过“四季度会出现阶段底部”。

情绪图的特征是:

第一季度:情绪底部和顶部都有;

第二季度:情绪底部和顶部都有;

第三季度:只有情绪顶部,没有情绪底部;

因此,按照情绪周期的规律,四季度必然会有一个情绪底部。

此外,从上图可以看出,500亿元以上市值的公司和100亿元以下市值的公司,情绪指数是背离的,这预示着后面小市值公司大概率还会有一次调整,让大小市值一起触底,普涨行情才会重新酝酿。从下周一到12月31日,还有33个交易日,足够一次充分调整了。

至于可能会调整到多少点位,如果你不炒期货和指数衍生品,压根就没有分析的意义。你现在要做的就几件事:

第一,确认自己的持仓公司是不是行业龙头;

第二,该龙头是否有比较充足的成交额,这样才会在后续行情中有持续的估值溢价;

第三,统计自己的持股,在过去几年的调整幅度和时间长度,这样就能知道调整幅度是否到位,调整时间是否充分。

如果调整空间不够,但时间够,说明公司存在估值溢价;

如果调整空间不够,时间也不够,那么大概率后面的筑底过程就是一个平台整理形态,特别适合低吸补仓或建仓;

如果调整空间够,时间也够,那便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了。

例如,某国产6G龙头公司2020年至今的调整数据如下。

借此,小二也在传递一种理念:客观数据会消除投资者的心态焦虑,越是专业的投资者,面对调整行情就越不容易出现心态扰动。如果你持股心态不好,找极简投研社就行,通过分析数据才能找到规律,有了规律自然就不慌了。

此外,在近期的市场震荡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小作文”,有无下限造谣的,也有明显存在预期差的案例。

就拿存储芯片来说,近期的调整主要来自两个驱动:

1.日本存储巨头铠侠今年第二财季暴雷。虽然从2025年2月到8月存储芯片模组价格累计涨了20%~22%,但A股相关公司的股价并没太大表现。最近上涨的起点,源于9月11日的再次涨价。因此,后面还有一次业绩的预期炒作。

2.中芯国际联合CEO赵海军表示,由于存储供应短缺及价格上涨,导致手机等行业拿货偏谨慎。

这本是一个很客观的情况,却被市场演绎成了利空。要知道手机目前是红海,但是在AI相关的高带宽内存领域、车规级存储领域,则属于蓝海赛道。回归行业本身,涨价逻辑永远是利好驱动,至于怎么转嫁和消化,那是下游行业的事。

因此,周五存储芯片的调整,只能归因到短期涨得太多后的均线回归,不能算到行业基本面利空上。

增值路径

近期听了某位百亿身价大佬关于价值投资的言论,网络上追捧的人很多,这与追捧“股神”巴菲特非常类似。

说实话,这种所谓的“价值投资”理念,适合股市里资产排名前千分之一的投资者,因为即便身价缩水50%,也不会影响他的日常生活。

一个普通投资者对此类成功者发表的言论,应该持保守态度,不要盲目崇拜和模仿。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

100万资产的4%股息,对应4万元,只能覆盖部分生活成本;

1000万资产的4%股息,对应40万元,可以覆盖绝大部分生活成本。

别人百亿身家大佬,只要3%股息,对我们普遍资产在100万以下的投资者有实际意义吗?

一个普通老百姓,30岁有点积蓄,开始做投资。假如给他说“买公司就要持有十年、二十年”,完全不考虑时间背后隐藏的巨大不确定性,等40岁、50岁了,身体也出现老化落下病根,谁敢笃定当初的什么“十年、二十年”?

大部分投资者的股市资产在50万元以内,而在500万以上的人比例较少。

很多人要的是类似“50万到500万”的增值路径。

而这位大佬的第一桶金靠的是小霸王学习机,他1991年卖小霸王学习机,1992-1993年就从亏损200万做到20亿产值。这是价值投资吗?这是股息收益吗?这明明是时代洪流下的机遇嘛。

所以,从50万到500万的蜕变,除了人对机会的认知,还需要时代给我们一个机会。现在时代给的机会在哪里?

是买房吗?是买酒吗?明显是科技啊! 

 其他关于行情的思路分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道达号”,阅读极简投研社的文章。

(小二哥)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多 摄

责编 何建川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