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考虑增千亿额度用于台RQFII试点
大陆方面将积极考虑在ECFA框架下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台开放。
1月29日,大陆方面证券及期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人郭树清及台湾方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人陈裕璋在台北共同主持了首次两岸证券及期货监管合作会议,就ECFA框架下进一步加强两岸资本市场合作的有关事宜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磋商。双方将共同推动两岸资本市场在资金双向流动及机构准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大陆方面将积极考虑在ECFA框架下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台开放。
对台开展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试点(简称RQFII)。大陆方面了解到,台湾投资者对于大陆资本市场具有较强的投资需求,许多台湾机构投资者已认购现有RQFII产品。近期,台湾业界提出希望单独增加1000亿RQFII投资额度,专项用于台资金融机构开展RQFII业务试点,大陆方面对此将予以积极考虑。同时,大陆方面将研究允许符合条件的台湾居民在RQFII项下投资大陆资本市场。
为台湾证券商申请大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进一步提供便利。ECFA签署以来,已有17家台资金融机构在大陆获得QFII资格,总共获批投资额度为17.2亿美元,有关措施为台湾长期资金进入大陆资本市场提供了便利。目前,大陆有关实施QFII的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公司申请QFII资格须有不少于50亿美元的管理证券资产规模。考虑到台资券商主要以自营、经纪等业务为主,较难达到此标准,大陆方面将积极考虑允许台资证券公司申请QFII资格时,按照集团管理的证券资产规模计算。
进一步提高台资在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中的持股比例。根据大陆证券业现行对外开放政策,台资在大陆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最高不超过49%。ECFA签署之后,大陆方面已批准2家台资机构在大陆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为进一步加大证券业对台开放,大陆方面将在ECFA框架下允许符合条件的台资金融机构在大陆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台资持股比例将达50%以上。
近年来,随着大陆A股市场的不断发展,台资金融机构参与大陆资本市场的愿望日益强烈。大陆方面充分了解台湾业界的呼声,在大陆证券公司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将积极考虑允许台资先行先试。初步考虑以下方面:一是允许符合设立外资参股证券公司条件的台资在上海、福建、深圳各设立1家两岸合资的全牌照证券公司;其中,台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大陆股东不限于证券公司。二是允许台资股东在大陆批准的“在金融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的若干改革试验区内,各新设1家两岸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其中,大陆股东不限于证券公司,台资持股比例不超过49%,且取消大陆单一股东须持股49%的限制。
积极考虑允许符合条件的台资证券公司在大陆设立合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合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作为大陆证券公司的子公司,专门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台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49%;在大陆批准的“在金融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的若干改革试验区内,允许台资在合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达50%以上。
允许符合条件的台资期货公司在大陆设立合资期货公司,台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49%。
台湾方面将积极考虑在ECFA服务贸易协议承诺列表纳入下列项目:调整大陆证券期货机构在台湾设立代表处须具备的国际证券期货经验为2年以上,且包括港澳地区。循序放宽大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投资额度限制,初期可考虑由5亿美元提高至10亿美元。积极研议放宽大陆证券期货机构参股台湾证券期货机构的有关限制。积极研议大陆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投资台湾资本市场。
双方就允许大陆企业直接赴台上市的有关议题进行了有益的交流。
目前,有21家在大陆注册的台资企业获批在大陆A股市场上市。台资企业在大陆申请发行上市适用和大陆企业相同的标准和程序。我们将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在大陆A股市场上市;同时,我们也支持符合条件的大陆企业根据自身需要赴大陆以外市场上市。目前,大陆在企业赴台上市方面没有政策与法律上的障碍。
此次会谈之外,为配合台资证券公司拓展大陆业务,以及为在大陆工作和生活的台湾居民提供投资便利,目前大陆方面正在积极研究在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投资者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允许在大陆工作和生活的台湾居民使用人民币直接投资A股市场。此项政策如若推出,也将同时适用于港澳地区居民。
对冲基金囤港RQFII爆棚 QFII票据化产品腾挪套利
RQFII的扩容大门将进一步打开。
1月29日晚,有媒体报道,中国证监会称,将对台开展RQFII试点;近期将增加1000亿人民币额度专门用于台湾RQFII试点;RQFII2将扩及台湾居民。而此前一晚,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抵台,表示会讨论把台湾纳入QFII2(合格境外个人投资者)适用范围,台湾散户投资人将可透过复委托投资大陆A股。
事实上,在台湾之前,随着A股的向好,此前开放至香港的RQFII额度已颇受市场欢迎。
而受资金热捧,香港市场上跟踪A股的易方达中证100、嘉实明晟A股、华夏沪深300和南方A50等4只产品额度供不应求,而这些产品在二级市场上处于高溢价屡见不鲜。
监管层同样“开门迎客”,先后放出额度。南方东英资产的外汇额度于去年下半年已经追加三次,目前用于ETF额度共计150亿人民币。华夏基金亦是如此,去年下半年先后三次增加外汇额度。
业内通常将此解读为,海外资金囤积香港市场,对于低估值的A股市场虎视眈眈,苦于直接杀入A股市场无门,因此借道RQFII.
然而,记者经过调查后发现,RQFII受热捧爆棚之际,原本拥有QFII额度的机构也参与其中,同时将自己手中的额度“贡献”给其他投资者,以此获利。
QFII“套利”助推规模剧增
对于RQFII的火爆,国内某基金公司国际业务部人士表示,确实和海外投资者看好A股市场有关,但火爆也仅限于几只ETF而已。
他对记者表示,这些RQFII投资者,大多数是一些机构参与其中,其中不乏一些大型投行、金融机构通过其套利。
上述人士同时表示,事实上,这些投资机构原本就拥有QFII资格和额度,用于投资A股市场或者ETF。“但他们如今在做转移。把原来QFII的投资转移投到机构发行的RQFF-ETF产品上来。这并不影响其资产配置。”
此举相当于以前投资沪深300,现在投资沪深300的ETF,这就释放了QFII机构原本额度。
QFII和RQFII额度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只能够在香港募集,属于公募产品,而QFII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可以在全世界募集,公募和私募都可以,那么QFII的使用价值是高于RQFII的,机构把自己的QFII额度释放出来之后可以借给其他人使用,用以做套利。
记者获悉,一般借QFII额度的费用是1.5%。但买RQFII-ETF产品,一般收取0.9%的管理费,这样算下来显然仍旧有套利空间。也有机构所借额度来源于内部,比如子公司为了投资A股市场向母公司借额度。
有业内人士介绍,此类操作手法为,不少公司通过发行结构化产品来变相出售额度。这种结构化产品做成票据的形式。比如说,某机构把QFII产品做成一种票据,然后出售票据,票据承载着股票收益权,股票涨多少,票据就涨多少,票据持有人受益。
当然票据是有一定利息的,而这个利息其实就等于出售额度的费用。投行之所以把额度卖给客户也是因为有客户的需求,为了留住客户,给对方提供这个服务。如果机构有更多的QFII的额度给客户用,就能更加吸引客户。
而根据记者了解,上述的客户,并不是指一般投资人,大多数是指对冲基金。
因为目前对冲基金尚不具备QFII资格,更无QFII额度,监管层尚未开放对冲基金的额度申请。除此之外,对冲基金是短进短出,有时候只借用三五天,这样算下来借用额度的成本并不高。“一般长期投资者给不出如此高的费用。”
目前香港市场上,最具人气的莫过于南方东英A50ETF,目前仍旧溢价2.36%。本报记者获悉其持有人,大约有七成比例为机构投资者.
事实上,记者了解多只RQFII-ETF产品的持有人情况后得知,这些机构投资者中也出现了QFII的身影。
RQFII申请机构将放宽至保险和银行
2013年开年之初,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香港表示,将目前QFII和RQFII占A股市值比例提高至10倍或者9倍的规模。目前最新数据显示,QFII为800亿美元,RQFII为2700亿元。这意味着,无论RQFII抑或是QFII规模都将继续扩容。
港媒日前传言,新一批2000亿元人民币RQFII配额将出炉,不过获认可机构继续清一色为中资背景,包括博时基金 、华安资产管理、汇添富资产管理及大成国际基金。不过,有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还没有正式文件出来,具体暂无确切消息。
事实上,去年年底,证监会召开了一次会议,重点提到将推进RQFII扩容。
有与会人员告知记者,RQFII目前事实上属于一个特许经营的范围,获批的机构全都为中资机构在香港的子公司。
但这种特权不能够维持太久,在一个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会受到香港其他外资机构的不满,所以证监会意欲把RQFII的范围放宽,把申请RQFII的投资机构放宽。
“现在这个试点仅限于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下一步会拓宽成保险公司和银行的香港子公司。然后会拓宽成在香港的所有资产管理公司,包括外资公司,最后一步是拓宽到全球,所有的资产管理公司,只要它是以人民币募集都可以用RQFII。”上述与会人士告诉记者。(21世纪经济报道)
境外资金为何青睐RQFII
相对于已经运作了10多年的QFII来说,RQFII显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在去年夏季才刚刚获得批准,到现在还没有满周岁。不过,应该说其发展是相当快的,而且备受境外投资者的追捧。时下,外管局批准的RQFII额度是57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90多亿元美元,这个数字不算太小,但是在RQFII发行的主要市场香港,RQFII额度却还是非常紧张,经常被一抢而空。可以说,现在RQFII已经成为境外资金最青睐的投资品种之一。
那么,为什么境外资金会青睐RQFII呢?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RQFII作为用境外人民币来投资境内资本市场的一个品种,其特点在于为境外人民币资金找到了一条比较好的投资渠道。这几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的外贸活动中逐步开始用人民币结算,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开始使用并储备人民币,因此也就导致了相当数量的人民币留存在境外,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留在了我国的香港地区。由于人民币利率显著高于港币利率,同时人民币相对于和美元挂钩的港币来说,多年来也一直维持着升值的走势。这样一来,在香港形成了一种作为简单的理财方式,即将港币兑换成人民币。当然,对于多数持有人民币的香港投资者来说,这还不够满足,他们更希望使用人民币来购买内地的债券和股票以及其他理财产品,这就形成了对RQFII的巨大需求。所以,境外资金之所以会推崇RQFII,是与其资金特点有关的。这也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助推境内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其次,近两年来,境内股市由于各方面原因,行情低迷。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H股相对于A股存在较为明显的溢价。在这种情况下,同样是买境内上市公司的股票,境外资金自然更愿意选择到境内市场来买,如果说过去所存在的投资通道因为有换汇环节而成本较高,有的甚至还有渠道上的合法性问题,那么相比之下RQFII则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是时下境外人民币资金进入中国境内资本市场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RQFII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境外人民币资金入市的功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与使用,满足了市场的实际需要。
还有一点,客观来说,现在很多境外人士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评价要高于境内人士。对于境内股市,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境外投资者更加乐观一些。这里的原因很复杂,此处也就不去一一分析了。但是这种状况的存在,就导致了在去年11月份的时候,也就是A股哀鸿一片之际,境外资金大举入市。这究竟是巧合,还是这些资金确实有很高的敏感性呢?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许意义并不大,但人家抄到1949点这个“大底”也许的确是事实。而一段时间来,A股的良好表现,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带来了财富效应,令更多的境外资金予以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境外资金自然也就对RQFII格外垂青了。近期香港市场所出现的争抢RQFII额度的状况,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境外资金青睐RQFII这一事件,人们需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这不仅表明外资看好中国境内资本市场,也反映了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点也许更加值得关注。因为它显示了改革与开放对市场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其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