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长陈金彪:力求在强化地方金融风险管控等五方面取得突破
有数据显示,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还有300多亿,关注类贷款余额超过400亿,不良率仍在4%以上的高位徘徊,不少企业仍深陷资金链、担保链困境,温州实体经济尚未走出低谷。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徐杰 发自浙江温州
每经记者 徐杰 发自浙江温州
10月30日~31日,温州金融改革与发展20人专家论坛召开,参会人员包括中央及浙江省、温州市“一行三会”人员,以及国内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论坛内容包括民间金融、中小企业融资、地方金融监管机制的完善等方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论坛现场获悉,下一步,温州将力求在促进金融要素与实体经济振兴有效对接、有效破除民间资本投资障碍限制、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强化地方金融风险管控、金融发展自主创新等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企业“两链”风险整体严峻
“带着高帽子,也是戴着紧箍咒”,10月30日,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金彪在致开幕辞时形容,温州金改被赋予十二项主要任务,其中十来项取得了积极成效。
陈金彪直言,目前,温州金改成果评价褒贬不一:存在业内评价高于业外评价、银行评价高于企业评价、省外影响高于省内影响、自主创新突破程度高于审批类创新等现象。
温州市金融办张震宇表示,当前温州金融面临四方面的态势,一是银行信贷整体在收缩,区域金融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化解不良贷款任务很繁重;二是企业“两链”(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整体比较严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另外,还包括银企关系紧张,互信的机制没有得到恢复和建立,实体经济投资的信心还不足;四是温州社会信用缺失,直接导致民间融资缺位,市场的前景还不容乐观。
银行是危机的始作俑者
温州素有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称,不过,自2011年下半年爆发借贷危机以来,温州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
央行研究局的报告认为,温州经济目前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民间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企业主“跑路潮”,以及金融风险不断显现。
有数据显示,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还有300多亿,关注类贷款余额超过400亿,不良率仍在4%以上的高位徘徊,不少企业仍深陷资金链、担保链困境,温州实体经济尚未走出低谷。
“温州金融问题本质上是产业经济的问题,温州经济下滑,产业结构低下,导致民间资金规模远远超出了温州实体经济的承接基础,兼之银行贷款偏宽松,信贷风险过分扩张。在2008年以后宏观经济形势恶化的背景下,信贷市场急剧萎缩,从而导致温州金融问题的爆发。”央行研究局副研究员陈继明认为。
张震宇则认为,商业银行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因为银行放款只看抵押物,不管使用对象,过度授信直接“垒倒”企业,继而又不理性抽贷压贷。同时,企业经营理念上存在“投机”心态,而不是投资,融资手段依靠间接融资等。
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张健华表示,温州企业经营危机第一轮主要表现出资金链断裂,第二轮是受到互保链的冲击,“温州金融改革属于问题解决型的金融改革,就其具体改革路径而言,温州金融改革主要是自下而上的。但由于金融业属于高度管制的领域,缺乏自上而下的支持很难做成。”
专家:应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在论坛上,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刘锡良认为,民间金融本质上是靠熟人社会,这与传统的农业小作坊密切相关,但与温州的产业升级、工业化进程是不相匹配的,在信用关系从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变时,仍想着通过发展民间金融去解决温州金融的问题是严重的错位。解决温州的问题,需依靠正规金融的供给。
浙江大学汪炜教授称,温州金融改革要特别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温州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传统信用体系崩溃,温州金融改革要治本,应该从这个角度入手。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戴国强则认为,温州金融改革要可持续发展,应做到集聚资金和集聚人才,尊重人才,其中资金方面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做好做强民间金融机构,同时完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提高风险防范的管理质量等。
证监会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明表示,温州金融危机的发生是由众多深层次的问题引发的。解决温州的问题,要短期见效很难,应着眼于长期制度建设。
陈金彪表示,接下来,温州金融改革将力求做到五个突破:包括在促进金融要素与实体经济振兴有效对接,以及民间资本投资限制障碍上有突破,逐步打破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和弹簧门。同时,还要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强化地方金融风险管控等方面有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