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层级差异仍在扩大,如何走向“升级版”?

李志刚认为,武汉城市圈的“现实”与“理想”之间,还是有明显差距。

每经记者 淡忠奎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

“总体来说,武汉城市圈目前具有比较明显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态势。”在7月26日的第23届中国科协年会“区域协调发展论坛”上,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作了题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升级路径研究》的主题报告。在李志刚看来,武汉城市圈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处于核心地位,人口规模也远超长株潭及南昌都市圈。不过,从都市圈规划理想来说,武汉城市圈的目标是实现“一核多强”区域一体化格局。但当前,理想与现实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武汉城市圈区域一体化进程发展较慢,协同性仍然较差。

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时间以来,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正提档加速。今年5月,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首次会议举行,并签署《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李志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对武汉来说无疑一剂“强心针”,武汉城市圈要抓住机遇,走向“升级版”。

现实:强中心、弱区域

武汉城市圈的“1+8”模式,以武汉为中心,加上周围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等5个地级市以及3个省直辖县仙桃、天门、潜江组成,行政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约占湖北省1/3,常住人口约占全省一半,经济体量接近3万亿,是整个湖北名副其实的经济重心。

图片来源:《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

在李志刚看来,武汉城市圈目前具有比较明显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态势。

就城镇化来说,主要表现为西高东低,西部比较均衡、东部差异比较大。

而在区域联系上,武汉城市圈跟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长沙、南昌的联系比较弱,主要联系的是上海、南京等城市。从“1+8”的都市圈内部结构来说,企业间互动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也并不理想。

李志刚认为,武汉经济体量远大于周边城市,而且这种层级差异还在逐步扩大,而不是缩小。所以在经济发展上来说,武汉城市圈存在持续极化状况。

实际上,武汉周边城市还普遍处于工业化中期,各个城市产业结构比较趋同,在产业结构定位上,几乎都集中在技术、冶炼、化工等门类,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还在加剧。

此外,从人口层面来说,整个武汉城市圈人口在近十年有所增长,但就圈内整体来说还是以向武汉聚集为主。少数城市如黄石有所增长,但其他大部分城市都呈现人口流出态势。

“(武汉城市圈)总体上是一核独大,空间极化的一个现实。同时,强中心、弱区域,产业和人口向武汉集聚依然明显,空间上的东西分化差异也逐步显现。”李志刚认为,武汉城市圈的“现实”与“理想”之间,还是有明显差距。

路径:做强产业,轴线扩张

不久前,被视为中部崛起“行动指南”的《意见》发布,明确支持武汉城市圈建设,加快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李志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个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文件,对于中部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对武汉而言,都是当下非常需要的。”

他表示,武汉城市圈未来要走向“升级版”,需要围绕经济、人口、土地、交通等方面开展进一步谋划。

首先,加强主导产业在中心城市的集聚,进一步把武汉做大做强。因为武汉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可以利用这个机遇期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带动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这方面的主要抓手就是东湖高新区和汉正街片区的改造、更新以及升级。

武汉高校资源位居全国前列,从东湖高新区来说,它已经是具有很好基础的高水平产业园区,可以进一步结合周边高校集聚的优势,提升竞争力,带动周边发展。同时,汉正街片区作为武汉及周边传统内循环核心,尽管近几年地位有所下降,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提升武汉贸易和物流地位。

其次,随着武汉传统商贸及制造业逐渐外溢,武汉城市圈正从想象走向现实。李志刚认为,未来可以考虑以武汉产业升级为基础,推动三个方向主题鲜明的产业协轴线,即武鄂黄黄先导产业功能片区,沿武孝方向结合海陆空交通枢纽打造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以及沿武仙往西的纺织服装及设计轴线。

最后,交通方面,要进一步打造高速公路网络,优化相关节点。此外,还要加强长江黄金水道网络建设,形成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责编 刘艳美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