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近十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持续上升,专家称需注意南北差距有所扩大
◎报告显示,2012-2021年这十年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势头,“十四五”开局势头较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实习记者 周逸斐 每经编辑 陈旭
4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该报告监测了2012-2021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变化。
区域协调发展指数体系能体现共同富裕,也可以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程度。报告显示,2012-2021年这十年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势头,“十四五”开局势头较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和地区比较优势发挥也出现积极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表现出两个特征:
第一个是东西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但是南北差距在扩大。
第二是城市群都市圈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真正的经济增长来自城市群和都市圈,我国的19个城市群形成了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未来的经济增长级,会体现在城镇化这一方面。
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有待于提升,推动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体制机制还需加强。
对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表现,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在发布会上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在基本服务均等化投入领域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长期存在重GDP、轻消费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向着现代化强国迈进,为此要着力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为此,报告建议,要加强区域战略统筹,优化要素、产业布局与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深化生态环境治理探索,针对特殊类型地区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持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以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