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 | 守护城市烟火,应少一点风貌洁癖
今年3月起,阆中古城以影响风貌为由,禁止主游线街道和民居风貌街巷的商户开展醋泡脚经营,但允许背街小巷经营。此举虽为维护古城风貌,却可能误伤文化体验、影响从业者收入,且执行成本与管理效果存疑。城市治理需平衡秩序与活力,应容多元业态生长,真正的管理智慧在于为市井活动留出弹性空间。
每经评论员 徐肖逍
近日,有网友反映,今年3月起,著名古城阆中以影响古城风貌为由,禁止古城城区商户开展醋泡脚经营。阆中相关部门回应,主要是主游线街道类和民居风貌街巷类被限制经营,而背街小巷类则允许经营。这样的决定是考虑到,游客在古城游览,经常看到“一排人伸着脚洗脚”的场景,影响了古城原本古色古香的风貌和形象。相关部门特地强调:“作为特色的醋泡脚,我们不搞‘一刀切’。”
阆中相关举措,表面上看维护的是古城风貌和形象,本质上反映的是城市治理中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实现城市秩序与内生活力之间的复杂平衡。虽然当地政府的愿望和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相关措施可能带来三大问题。
首先是误伤文化体验。保宁醋是阆中知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醋泡脚本身是民间养生智慧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不少游客来到阆中,就是为了体验特色文化,感受鲜活的生活方式。这种旅游体验与古城风貌本不矛盾,只要管理得当,可以并行不悖,甚至相得益彰,其实没有必要藏着掖着。如果标识系统不清晰、宣传不到位,游客可能只知道主街禁止,却不知小巷允许,导致体验落空,或者背街小巷过于隐蔽,难以寻找。
其次,相关措施直接影响从业者收入,可能引发抵触情绪。虽然当地做了分区安排,但是主要人流仍然集中在被限制区域,相关从业者未必乐意在背街小巷经营。
再次,执行成本与管理效果存疑。若缺乏配套措施,简单禁止只会增加监管难度。同时,政策解释工作若不到位,容易让公众产生“管理僵化”的负面印象。实际上,现在限制区域内仍有商户经营,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很头痛,坦承“执法人员前脚刚走,后脚可能又摆出来了,这给日常执法带来了持续压力”。
追求静态、整齐划一的秩序,与城市动态、多元共生的活力,存在一种内在冲突。像阆中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比如,前两年,甘肃武威城管上街清理商户春联,称是市容市貌整治行动;今年,河北省三河市蜜雪冰城门店招牌换色事件引发舆论热议,背后的原因是当地“一刀切”招牌风格管理。这些案例暴露出城市治理中的“权力审美”问题,也影响到当地居民、商户的烟火民生。
事实上,一个城市最好的风貌,不是整齐划一、一尘不染,而应是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所共同构成的生机勃勃的图景。很多时候,一个城市的生命力,恰恰在于那份看似“杂乱”却充满温度的烟火气。这些看似“不规范”的存在,构成了城市最真实的肌理。
城市当然需要规整与干净,这是良好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绝不是一种病态的洁癖。在规整的基底之上,能容纳下多元业态与生活方式的自由生长,让不同的谋生手段与生活趣味都能找到空间,才能汇聚成一股推动城市持续繁荣的“活水”。
为了表面的、视觉上的一尘不染,而牺牲百姓生计,扼杀内在的创新活力与自发秩序,其实是削足适履,得到的只是一座秩序井然却没有生气的“样板城”。
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不仅在于保存完好的建筑风貌以及广泛意义上的城市秩序,更在于传承不息的生活脉动。当管理者以“规范”之名,清理掉充满地域特色的市井活动,也等于抽干了城市的灵魂。游客追寻的,正是那份在青砖黛瓦间流淌的、活着的传统与人间温情。
真正的管理智慧在于平衡,即在维护城市风貌和城市秩序的同时,为那些承载着就业、便利与人情味的经营活动留出弹性空间。让城市既有“面子”的光鲜,更有“里子”的温暖。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城市的温度恰恰藏在这份“不完美”的真实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如,近年来爆火的淄博烧烤,当地政府没有因烧烤的油烟和嘈杂而打压,反而全力服务,开设公交专线、规范市场秩序、动员全市力量保障游客体验;又比如,今年国庆节期间,火爆全国的景德镇“鸡排哥”,当地政府为他成立了工作专班,维持现场秩序,引导顾客购买,甚至半天时间火速焕新“鸡排大道”,接住了泼天流量;再比如,前两年,成都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明确外摆区域和时段等措施,有条件地允许餐馆等临街店铺开展外摆经营,激发消费活力,助力经济复苏。
这些平衡秩序管理与市场活力所做的积极探索,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更高层面的统一。城市治理的核心智慧,在于从“管控思维”向“服务思维”的转变,最终,让城市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容器,既盛放井然秩序,更滋养人间烟火。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原创
每经头条
每经热评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