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观察:边疆振兴的中国式答卷
2025年4月26日,国家民委在云南召开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会议强调以兴边富民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云南德宏等地通过产业革命实现边疆振兴,边民收入显著提高。同时,文化润边、开放活边等举措也在各地展开。会议指出,兴边富民需构建“发展共同体”,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025年4月26日,国家民委在云南召开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这场会议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战略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以兴边富民为抓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力举措。我们看到,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万亩咖啡园、吉林珲春的中俄跨境电商产业园、新疆塔城的“互市+落地加工”车间里,都诠释着以兴边富民助理边疆振兴的生动注脚。
从“输血”到“造血”的产业革命
在云南德宏芒市的风平镇,傣族姑娘们正在直播推销“后谷咖啡”,背景里中缅边境的界碑若隐若现。如今,风平镇的咖啡种植面积达27万亩,带动边民年均增收1.2万元。现场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云南374个边境村已全部形成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边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0%。这种转变印证了潘岳同志在喀什论坛上的论断:“边疆振兴不是给鱼而是教渔,要让边民从政策受益者变成市场参与者。”
东部的产业经验正在边疆嫁接创新。辽宁丹东的“1234工程”将草莓大棚变成“科技实验室”,东港草莓品牌价值达371亿元;吉林集安的“人参+文旅”模式,让边民在G331国道旁开起“参宴民宿”,户均年收入突破8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的“边境适配性”——新疆塔城巴克图口岸的“整进整出”模式,让哈萨克斯坦小麦48小时变身烘焙原料;黑龙江黑河的寒地试车产业,吸引德国博世等企业设立研发中心。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趋势:边疆产业正从“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升级,从“通道型”向“增值型”蜕变。

文化润边的“软基建”
在内蒙古满洲里的国门景区,蒙古族讲解员其其格指着“守望相助”主题展厅说:“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在讲述一个道理:守边不仅是责任,更是荣耀。”这座年接待游客840万人次的城市,将红色文旅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深度融合,开发的“重走抗联路”研学产品已成为全国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典课程。
文化认同的构建需要更细腻的针脚。云南在边境村实施“国旗工程”“国门学校”全覆盖,学前儿童普通话普及率达99%;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打造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让8.2万名干部与少数民族家庭结对认亲。这些实践表明,当文化认同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时,边疆的“精神长城”便有了最坚实的基石。
开放活边的“新棋局”
站在珲春综合保税区的观景台望去,中俄韩三国的集装箱在此交汇。这个东北亚跨境电商产业园已入驻企业53家,2024年跨境电商货值同比增长92%。与之呼应的是广西凭祥的“互市+电商”模式——越南火龙果通过手机APP拼单进口,边民合作社年分红超4500元。现场会特别强调,新时代的兴边富民必须做好“开放”文章:新疆塔城的边民互市贸易额三年增长7倍,黑龙江绥芬河的二手车出口基地年创汇2.1亿元,这些数据印证了“口岸不是终点站而是中转站”的开放逻辑。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正在重塑边疆地理经济。云南的“边境幸福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吉林G331沿边旅游大通道将4G覆盖率从75%提升至89%;内蒙古满洲里建设的“智慧口岸”,让中欧班列通关时间压缩至3小时。当物理边界被数字技术“软化”,边疆便从“末梢”变成了“节点”。

固防强边的“共同体密码”
在西藏山南的玉麦乡,藏族护边员卓嘎带着女儿巡边时,总要用手机拍下新修的产业路。这个曾经“三人乡”如今常住人口达267人,建起藏药材加工厂和旅游接待中心。她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稳边固防的根基在于人心,而凝聚人心的关键在于共享发展成果。
这种“发展型安全观”在多民族聚居地区尤为显著。甘肃肃北县将雪山羊肉产业链与戍边巡逻道建设同步规划;吉林延边的“大学生戍边专项”吸引1511名青年扎根边境村,他们既是产业技术员也是政策宣传员。可以说,当边民能在自家门口挣到钱,当护边员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边境线自然坚如磐石。
协同建边的中国智慧
在云南怒江州的独龙江畔,“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防控体系与草果产业链深度耦合——边防派出所民警兼任合作社技术顾问,驻军部队采购订单占特产销量的30%。这种“富边”与“强边”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边疆治理的制度优势。
更宏大的协同正在展开:东西部协作机制将浙江电商经验移植到新疆霍尔果斯,广东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西藏林芝,央企在广西东兴投资建设的跨境冷链中心带动就业超万人。这种“全国一盘棋”的资源配置,让边疆振兴获得了超越地理限制的动能。
从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看中国边疆治理,至少有三点启示:其一,中国的兴边富民不是简单的经济援助,而是通过产业赋能、文化浸润、开放合作构建“发展共同体”;其二,边疆安全与发展的辩证法在于,既要筑起“钢铁长城”,更要构建“人心长城”;其三,边疆治理的“中国方案”本质上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当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成为伙伴,在文化传承中成为知己,在守边护边中成为战友,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有了最生动的诠释。
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这场会议或许将被历史铭记,它意味着中国边疆正从“生存型坚守”向“发展型繁荣”转型。正如一位参会代表所言:“当边疆不再是贫困的代名词,当国门成为开放的桥头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力就获得了最磅礴的证明。”
文/闵言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