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 | 每座城市都需要“卷尺哥”,更需要双向奔赴的响应机制
深圳网友“卷尺哥”两年发布千余条短视频,专门挑城市管理毛病,有关部门迅速改进,展现了“深圳速度”。市民是城市的直接居住者,最有发言权,提出的意见是宝贵资源。深圳探索“未诉先办”机制,形成高效协同的治理成果。期待更多城市积极回应,答好时代答卷。
每经评论员 肖纯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正在共同赋予“卷”字新的内涵。但这次,不是城市“卷”人,而是人“卷”城市。
当一棵树挡住了人行道,热心市民拍下视频传到网上。第二天,挡路的树就消失了。这位市民就是深圳网友“卷尺哥”,他手持卷尺、腰别小腰包,头戴黑色头盔、脚踩皮凉鞋,身着白色长袖衬衣——以这身固定行头,穿行于深圳市区,甚至惠州、佛山、珠海等地的大街小巷。
两年多的时间,“卷尺哥”发布的1059条短视频专门挑毛病,镜头对准“城市的褶皱”:井盖隐患、设施损坏、危墙危路⋯⋯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恰是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痛点,也是衡量城市治理水平的大事。
暖心的是,面对“卷尺哥”的“抠细节”,有关部门“接住了”这些较真,问题曝光后迅速改进。网友总结为:“别问,问就是已处理。”
一把卷尺,“卷”向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短板与瑕疵,也量出了民意的分量。深圳在问题反馈处理上展示出的“深圳速度”,成为“民生无小事”这句话的生动注脚。
“卷尺哥”并不孤独。在福州,拥有十五年市政工程经验的龚灿宁,去年4月起,开始通过短视频平台反映道路工程中的安全隐患。这些问题最终都得到解决。
我们见证中国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亲历了城市飞速成长,亦在陪城市慢慢变“老”。在城市现代化治理与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希望城市尽善尽美;另一方面,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又很难保证事无巨细。
这时候,需要更多市民主动参与进来当“传感器”,组成城市治理“毛细血管”一般的感知网络。市民是城市的直接居住者,对城市有最切身的感受,最有发言权。在日益复杂的城市精细化治理进程中,市民提出的意见,本身就是一种宝贵资源。
若只有市民较真,有关部门“已读不回”,故事还是独角戏。“卷尺哥”与深圳的双向奔赴被网友实名羡慕,除了“事事有回应”的深圳态度,还有“秒读秒解决”的深圳速度。
深圳的秘密并不是有“盯着账号的领导”,而是一套盯着民生事项的平台和机制。从去年开始,深圳探索“未诉先办”,主动从互联网切入,通过40多个主流平台主动发掘线索,形成内容核实、主动立案、跟踪督办的一套闭环机制。加上各单位的通力协作与快速响应,从而产生了高效协同的治理成果。
“卷尺哥”的细心发现,有关部门的迅速行动,市民的点赞传播,更多人参与进来,这种环环相扣的良性互动,构成了生动的双向奔赴。
当越来越多市民愿做“传感器”,越来越多城市做好“应答器”,城市治理就从“你和我”变成“我们”,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答好“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答卷。
随着城市化进入下半场,更多城市加入了都市圈与城市群,未来城市治理能否跨越行政区划的藩篱,积极回应这种经济与空间的集聚形态?
从这个角度,“卷尺哥”与深圳的双向奔赴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也期待更多具有智慧与远见,同时关照细节与温度的城市甚至城市群,都能加入这个进程中来。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