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 | 白酒业“最差季报”,是至暗时刻也是价值投资的光明前奏
近期,A股白酒企业全部公布三季度业绩,多数酒企业绩加速下滑,部分区域酒企净利润降幅近三位数,为近十年“最差季报”。原因系宏观消费环境疲软等多重压力。但行业分化加剧,头部酒企抗风险能力更强。且白酒行业底层优势仍在,长期价值未消失。10月31日市场,古井贡酒等冲高,资本市场反应转向冷静思考,寒意消融后行业或迎价值回归。
每经评论员 刘明涛
上行有顶峰,下行有新生。犹如生命体的自然规律,任何一个行业都会经历高歌猛进的繁荣热烈,也会穿越蛰伏蓄力的低调冷清。
如今,白酒行业似乎就来到了这样一个“至暗时刻”。
10月30日晚间,A股所有白酒企业公布完2025年三季度业绩。不仅多数酒企业绩加速下滑,部分区域酒企净利润同比降幅甚至接近三位数,口子窖单季归母净利润同比大降92.6%的表现,更凸显了行业分化的加剧。即便是行业龙头贵州茅台,虽凭借1300 亿元营收 6.32%的同比增长,在寒冬中守住了基本盘,但增速也创下近十年新低。
毋庸讳言,这是白酒行业近十年“最差季报”。
深究原因,宏观消费环境疲软导致商务宴请等核心消费场景收缩,叠加渠道库存高企和价格普遍倒挂等多重压力,共同酿成了这份“惨淡”成绩单。
面对这份成绩单,市场难免众声喧哗。有冷眼旁观的质疑者,有笑看风云的吃瓜者,有饱受打击的悲观者,有静待花开的乐观者。关键是投资者怎么看?行业未来怎么走?企业将会怎么干?
笔者认为,相比业绩下滑的现实,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暴露真实的勇气,以及破釜沉舟的底气。
在过往的行业周期中,部分企业曾通过渠道压货、数据调整等方式粉饰业绩,延缓行业调整的真实状况暴露。而这份“最差三季报”,没有粉饰的数据、没有模糊的表述,而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业绩下滑的真相。其中的坦诚和勇气,远比虚高的业绩数字更具长期价值,也为投资者重新审视白酒行业的投资逻辑,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于投资者来说,面对白酒行业的周期性趋势,更需要的是理性深思,回归白酒的价值投资逻辑。
没有永远上行的行业。过去十年,白酒行业凭借持续高增长成为资本市场的白马蓝筹。而此次行业调整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这便是白酒行业已彻底告别高速增长的粗放阶段,进入稳定成熟的高质量发展周期。
往前追溯,白酒行业也经历过类似的成长周期,甚至面临比这更严峻的“至暗时刻”。比如,上世纪末名酒降价求存的迷茫,以及2012年前后需求受限所经历的刺骨寒冬。那时,行业面临库存高企、价格倒挂与信心的全线崩塌,其严峻程度,犹胜今朝。
对于大自然而言,寒冬可能意味着凋零和死亡,但何尝不是淘汰和筛选,强者剩,弱者死。自然如此,产业亦然。真正的强者从不惧怕寒冬,而是直面寒冬、拥抱寒冬,在寒冬中砥砺风骨,迎接春天来临。正是那些曾经濒临绝境的洗礼,迫使企业断腕改革,挤掉泡沫,最终淬炼出更具韧性的商业模式与更健康的渠道生态。
如果说上行周期,是势能的积累与价值的绽放;下行阶段,则是内功的修炼与新芽的孕育。每一次深蹲,都是为了下一次更有力的起跳。严寒中孕育的生机,往往最为坚韧。穿越周期,方能迎来更具韧性的广阔天地。眼前的“至暗时刻”,也许正是光明的前奏。
从竞争格局来看,当下白酒行业的分化趋势正不断加剧,头部酒企凭借强大的品牌力与渠道掌控力,持续挤压中小酒企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这一趋势在调整期尤为明显,也让头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具支撑。
此时的白酒行业,更像历经风浪的“压舱石”,其核心价值不再是爆发式的业绩增长,而是穿越周期的抗风险能力与稳定的红利属性。投资者也更需要重新锚定白酒行业的投资价值坐标。
从消费端观察,尽管整体需求增速放缓,但高端白酒以及老酒的收藏属性依旧稳固,商务消费场景也在逐步复苏,刚性需求为行业提供了坚实的基本盘,避免了需求端的大幅波动。
从商业模式来看,头部酒企仍拥有成瘾性消费、稀缺性、文化溢价三重护城河。从毛利率水平来看,贵州茅台91.29%、泸州老窖87.11%的高毛利率依旧遥遥领先大多数行业;从现金流表现来看,先款后货的模式与老酒增值的特性,让行业在调整期仍能保持相对稳健的现金流。这些底层优势,决定了行业的长期价值不会因短期调整而消失。
可见,一份“最差季报”,绝不是白酒行业的“终局哨”,正如巴菲特在市场悲观时重仓可口可乐的逻辑:当行业估值跌至历史低位时,也许恰恰是挖掘价值标的的窗口期。
可资为证的是,白酒股业绩寒意侵袭,资本的春潮却已悄然涌动。10月31日的市场上,古井贡酒带头冲高近7%,迎驾贡酒、舍得跟涨超4%。“最差成绩单”没有迎来风暴,却撞见截然相反的图景。这杯掺着寒意与暖意的“白酒”,恰是市场最耐人寻味的反差注脚。
资本市场的反应,已从最初的错愕逐渐转向了冷静思考。人们相信,寒意消融之时,行业将迎来格局重塑与价值回归的又一个春天。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原创
每经头条
每经热评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