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 | AI无法抵达的现场,是每一个新闻人的故乡

AI呼啸而至,记者的价值何处安放?新闻的本质,从未因技术迭代而改变。它依然是对真相的执着追寻,对历史初稿的忠实书写,对公平正义的无声守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直面时代冲击,荡涤出的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真金。

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

又是一年记者节。当这个属于新闻人的节日如期而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答一个沉甸甸的叩问:AI呼啸而至,记者的价值何处安放?

这是各行各业都在面临的挑战,而媒体行业似乎尤甚。一是源于生产力颠覆下的职业焦虑,二是源于影响力稀释中的身份追问,三是源于模式变革中的路径迷茫。

技术带来的认知冲击,让每一位新闻人都在重新寻找自己的坐标。但越是喧嚣,越要看见那些从未改变的本质。

是的,新闻的本质,从未因技术迭代而改变。它依然是对真相的执着追寻,对历史初稿的忠实书写,对公平正义的无声守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直面时代冲击,荡涤出的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真金。

一个鲜明的分野在于,AI可以抵达信息的节点,却永远到不了新闻的现场。记者在现场,就是新闻不可更改的黄金法则。

纵观新闻传播的历程,从口耳相传的面对面,到报纸广播的点对面,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屏对屏,传播的渠道越是便捷高效,符号的传输越是即时精准,信息的“保真度”就越面临耗散风险。第一眼的观察、第一手的触摸、第一线的追问,那些从现场土壤中生长出的真实,越发成为虚拟世界里最稀缺、也最坚硬的需求。

在现场,由此成为新闻人骨子里的使命。现场是具体而生动的,是有血有肉的,交织着人的情感与命运,需要新闻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与模拟。它就是人世间的千千万万个切面。

在AI时代,记者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到现场,回归人世间,去倾听远方战火中孩子的哭泣,去看见灾难现场恐惧的眼神,去体会市井巷陌的民生烟火,去感知芸芸众生的平凡与尊严,去探寻众声喧哗背后的真相与细节⋯⋯这些用脚丈量出来的作品,是代码永远无法生成的稀缺品。

现场的意义,不在于地理的坐标,而在于使命的抵达。你在,故我在;我见,故真相在。在技术喧嚣中,我们需要回归初心,再度确认为何而出发,又因何而坚守。当算法的洪流裹挟一切,我们更需要逆流而上,走在那条通往现场与人世间的路上。

因为AI只对代码负责,记者需要始终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所以,AI与记者,最大的不同其实是责任,对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时代的责任。新闻人之所以守望,是因为相信真相可以抵达,世界可以被更好地看见。

回归现场,回归人世间,也是回归专业的价值。AI拥有海量知识,但缺乏洞察本质的见地。当舆论被概念裹挟,需要记者穿透迷雾,以新闻眼光去刨根问底,发现本质。在海量信息中筛选价值,以及在复杂关联中发现规律,这是一种源自新闻的专业判断力。

所以,对于媒体行业,AI不是取代,而是赋能,而且它赋予新闻人的,是超越以往的前所未有的力量。技术的平权,让人的智能化成为“新护城河”。这不是对技术的抗拒,而是对专业价值的重新发现与深刻致敬。

在这个意义上,AI是新闻人回归现场、回归人世间的新桥梁,一座更好的桥梁。我们风尘仆仆归来,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从人间的烟火气中,重新发现专业的价值。

事实上,在越来越多的媒体,AI已经成为如影随形的“生产伙伴”。它让新闻人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更专注于人无我有的核心能力——在现场的洞察力、在复杂中的判断力、在喧嚣中的定力。

这种技术平权时代的馈赠,并没有削弱人的价值,而是放大了专业的力量。这是源自新闻的不动声色的力量。

没有最好的时代,但这一定是更好的时代。对新闻人来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AI和算法的真相后,依然初心不改,持续热爱新闻。对AI冲击下的各行各业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技术的洪流不可阻挡,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驾驭。拥抱AI不是盲目追随,也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以更深厚的专业定力与之共舞;不是迷失自我,也不是忘乎所以,而是借助技术更加彰显人的价值。

回归现场,回归人世间。那些真正不可替代的,才会让我们更加珍贵,也更有力量。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原创

责编 董兴生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