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 | 香港火灾之痛,是城市更新的安全之鉴

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

一场17年来最大的火灾,让香港市民彻夜难眠,也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搜救工作正在展开,我们祈愿伤亡人数不再上升。

这场发生在大埔宏福苑的火灾,火警在短短4小时内升至五级,速度之快、伤亡之惨重,令人震惊。这场悲剧不仅是一场事故,更如同一面镜子,照见城市更新中的安全之痛。

据悉,宏福苑这个超42年楼龄的小区正在大修。香港房屋委员会官网显示,它属于“居者有其屋”屋苑,是香港公共房屋的一种。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这样的老旧小区及维修项目并不少见。它是香港住宅高容积率的一个缩影。

据报道,宏福苑有8座楼,每座31层,每层8户,全苑共1984户,实用面积在40至44.9平方米。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宏福苑人口总数为4643人,其中超过三成(36.6%)为65岁及以上的老人。这样的密度和人口结构,使得火灾发生时疏散难度陡增。

事实上,不只是香港,住宅的“老龄化”,伴随人口的老龄化,是越来越多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以安全为核心推动城市更新,也是所有城市都必须破解的课题。

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通过维护、整建、拆除、完善公共设施等方式,让城市更宜居、更便捷、更美丽,更有活力。过程中,既要注重外在形象的提升,让城市“面子”光鲜,更要关注居民的生活体验,让“里子”舒服。而在所有美好愿景之中,安全,必须是重中之重,是不可动摇的基石与前提。

安全,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材料安全。要求建材、辅材及工具设备必须严格符合阻燃、环保等安全标准,从源头杜绝火灾等风险。

香港这次火灾中,竹棚架与防护网成了火势迅速蔓延的主要通道。之所以还采用竹子搭建各类棚架,除了灵活轻便,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相比钢制棚架,它的成本更低。前些年,香港虽已推动金属棚架替代竹棚的政策,但新政仅覆盖半数新建公共工程。

另外,违规易燃材料的使用可能是火势蔓延的关键推手。香港警方调查发现,建筑物外墙有保护网、防水帆布、塑料布,疑未符合防火标准,另有一座未波及的大厦每层电梯大堂窗外都有发泡胶包封,易燃且可能加速火势蔓延,不排除发泡胶是火势迅速蔓延的原因。香港警方据此拘捕了相关工程公司的3名负责人。

二是过程安全。在漫长的更新周期中,需建立严格的施工监管与风险预警机制。

对于城市而言,更新是一个长期过程。香港这场火灾发生在为期两年的大厦维修期间。宏福苑于2024年7月进行大维修,根据维修时间表,楼栋外围竹棚架本计划于2026年3月至6月陆续拆除。也就是说,在长达近两年的施工周期里,易燃的竹棚架和防护网将始终环绕居民楼,这种“边住边修”的模式,本身暗藏巨大安全隐患,值得后来者警醒。

三是结果安全。不仅要消除既有隐患,更应具备长期的、可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韧性。当然,宏福苑的居民还没有等到小区更新完成的那一天。本是改善居住环境的民生之举,却成为一场生命之殇,实在令人悲痛。

痛定思痛,可以预见,这场火灾必将推进香港在城市更新中以“安全优先”为核心的逻辑重构,比如全面取消竹制棚架而改用钢架,将棚网阻燃、易燃材料限制等纳入强制标准,优化施工模式,填补监管空白,强化监管力度等。

同时,这场火灾也为更多城市在城市更新中的安全问题敲响警钟。它警示,在现代化的城市面容下,老旧社区的安全防线可能会出现裂痕。而每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体现在繁华的天际线,更体现在寻常巷陌里的安全感。

责编 廖丹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