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档牛股攻略:看三大维度抓五只股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总结了5句口诀,为您详解今年的贺岁档,同时让您边看电影边炒股赚钱——“一定会炒,注意两个时间点,选择三个维度,关注四部电影,跟踪五家公司。”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许自然
今年贺岁档是怎么了?一边是万达、华谊、光线三家热火朝天地发布《贺岁档联盟》预告片和海报,以“贺岁档已被我联承包,12月上映”的姿态强势出击。另一边则是近日来市场票房的持续遇冷,每天也就5000万上下,单日单片过千万的仅有一部。到底是时机未到?还是贺岁档已经变了味儿?
相比票房市场的不温不火,近日来资本市场多只影视传媒股率先起舞,包括光线传媒(300251,收盘价30.12元)、新文化(300336,收盘价36.50元)、*ST星美(000892,收盘价21.58元)等多只影视股均有不俗表现。
诚然,近年来华谊兄弟(300027,收盘价37.90元)、光线传媒等老牌影视公司一再高喊“去电影化”,并相继启动了各自的多元化转型之路。但不可否认的是,至少在眼下,一部电影票房的成功与否对上市公司全年业绩仍至关重要,对短期内公司股价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
有鉴于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总结了5句口诀,为您详解今年的贺岁档,同时让您边看电影边炒股赚钱——“一定会炒,注意两个时间点,选择三个维度,关注四部电影,跟踪五家公司。”
每年一定炒 两个时点最敏感
从1998年华谊兄弟制作的《甲方乙方》开启国内贺岁档大幕,贺岁电影至今已走过17年的发展史。纵观整个贺岁档市场,已从当初华谊兄弟一家独大发展到了今天的百花齐放,从早期的喜剧电影大行其道演变为今天的电影类型多元化,中国电影的票房总量也随着贺岁电影的发展而一日千里。
一般情况下,贺岁档指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初的电影档期,以影片大规模上映为特点,直到春节长假结束,持续时间大约为80~100天。最近三年,贺岁档期间的总票房分别为62亿元、64亿元和108亿元,呈节节攀升态势。
贺岁档也普遍被认为是“国产片保护月”。每年贺岁档期间,进口片分账很少或几乎没有。资料显示,2015~2016年贺岁档目前一共有70余部电影计划上映,绝大多数为国产影片或中西合拍片。
▲网友关注的重点影片(上映时间请以最新公告为准)
从影片排期来看,2015年12月主要以《寻龙诀》为代表的超级IP(知识产权)大片和以《万万没想到:西游篇》为代表的中低成本影片为主;2016年1月则有多部动画影片,包括《小门神》、《功夫熊猫3》等;2016年2月,则主要以适合全家人观看的“合家欢”类贺岁影片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从档期来看,今年多部影片集中在12月上旬和下旬上映,多部影片甚至在同一天上映,由于题材类似及上映日期相近,中低成本电影将出现较为激烈的竞争,口碑好坏将成为电影票房分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近5年来的每年12月至次年一季度,文化传媒板块往往会取得跑赢市场的超额收益。以2013~2014年贺岁档为例,《扫毒》《无人区》《四大名捕2》《风暴》《私人订制》等多部大片相继霸屏,而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往往先于影片上映就已有所表现。其中,《四大名捕2》于2013年12月6日全国公映,出品方光线传媒股价于当年11末已经启动,3个交易日涨幅逾10%。《私人订制》于当年12月19日正式上映,12月6日~12日5个交易日间华谊兄弟股价大涨29.54%。
既然每年贺岁档传媒板块必有一炒,那么想边看电影边赚钱就需要关注下面两个关键时间节点。
1)传媒板块在当年12月初数日间往往呈现普涨局面,需特别注意贺岁档重磅大片上映前10~15日内板块走势。同时这一波上攻持续性一般并不理想,通常以强势个股收出3~5连阳结束,随后个股走势出现分化,此波行情主要由预期推动。
2)第二个时间节点是重磅大片上映后。这段时间可重点关注参与制作发行“大片”的相关公司。此波上涨持续性明显好于第一波,经常上演股价连续上涨好戏。但同时此时相关个股风险较高,如果大片票房良好,相关公司则连连大涨。反之,不用等到影迷“吐槽”,资本市场就会率先“用脚投票”。此波行情主要基于业绩推动。
比如2012~2013年贺岁档期间,由于《泰囧》票房的优异表现,光线传媒在10个交易日内股价飙涨32.37%。反观同期华谊兄弟,由于当年上映的《1942》不及预期,公司股价接连受挫。
关注四部电影 三个维度选股
今年贺岁档的竞争无疑十分激烈。日前就传出万达、华谊、光线三家热火朝天地发布《贺岁档联盟》预告片的消息,俨然一副组队拼杀架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贺岁档联盟》由12月18日上映的奇幻冒险影片《鬼吹灯之寻龙诀》(以下简称《寻龙诀》)和12月24日上映的爆笑喜剧《恶棍天使》以及贺岁影片《老炮儿》三部电影组成。
其中,《寻龙诀》不仅有陈坤、黄渤、舒淇“铁三角”加盟,还网罗了Angelababy、夏雨、刘晓庆等明星。这部聚合了万达影业、华谊兄弟、光线影业三大影视公司的电影,同时又依托“鬼吹灯”这个强价值IP,被各方认为是夺得本轮贺岁档票房冠军的最有力争夺者。
华谊兄弟另外一部贺岁档影片《老炮儿》由著名导演冯小刚主演,日前冯小刚更是凭借该片加冕金马影帝。在票房号召力方面,《老炮儿》既有冯小刚、张涵予两名华谊的招牌人物坐镇,又网罗了李易峰、吴亦凡、TFBOYS等时下最火的“小鲜肉”,符合多个年龄层次人群的观影需求,因而票房看好。
除《寻龙诀》、《老炮儿》等极受期待的“大片”外,由万合天宜、合一影业出品,定档12月18日的中低成本电影《万万没想到:西游篇》同样是贺岁档高票房的有力竞争者,有望爆出冷门。该片改编自同名网络剧《万万没想到》,该网络剧自2013年上线以来至2015年3月总播放量超16亿次,剧中不少台词更成为社会流行语。12月12日,奇幻贺岁喜剧《万万没想到:西游篇》开启全国超前点映,点映票房超过6000万,成为单日票房冠军,并一举创造华语电影点映票房新纪录,夺得开门红。
值得注意的是,中低成本影片“逆袭”是纵贯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的最大主题之一。由开心麻花主创,沈腾、马丽主演的中低成本影片《一念天堂》等能否继续逆袭值得关注。此外,今年贺岁档期间,北京文化也有多部影片上映,比如《师傅》《天生我刺》和《疯狂的年兽》。除了《师傅》,另外两部都是动画电影。
翻过今年,2016年1月则由多部动画影片扛起贺岁档大旗,包括《小门神》、《功夫熊猫3》等。虽然《功夫熊猫3》是引进的外国片,但其由华人文化及美国梦工厂合资的东方梦工厂制作,因而《功夫熊猫3》有望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
记者注意到,上述影片中,《寻龙诀》、《老炮儿》、《万万没想到:西游篇》以及《功夫熊猫3》是当下大多数观众最为关注并期待的。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也有望从中产生。至于具体标的的挑选,则可参考以下三个维度:
1.直接参与贺岁档影片制作发行的上市公司;
2.直接受益于高票房的院线类上市公司;
3.基于标的稀缺性及行业前景有望跟涨的上市公司。
跟踪五家公司
最受关注的标的是万达院线(002739,收盘价102.00元)。作为A股市场唯一的影院渠道标的,公司将受益于整体票房市场的火爆。中银国际研究员旷实认为,今年贺岁片总体票房应该在100亿元左右。同时,万达影业投资了贺岁档最大的IP制作大片《寻龙诀》,以及中低成本悬疑剧《唐人街探案》,这两部贺岁片将更加受益于万达在渠道端的优势。
光线传媒在本届贺岁档期间带来的“大片”阵容则最为强大,既包括主打明星粉丝的《怦然心动》和《恶棍天使》,也有顶级IP大制作电影《寻龙诀》,以及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
华谊兄弟方面,《老炮儿》云集冯小刚、吴亦凡等不同受众群体的明星,或将受到粉丝追捧;《寻龙诀》则为12月最受关注的大制作影片。
新文化(300336,收盘价36.50元)在2015~2016年贺岁档期间出品了包括《最美的时候遇见你》《绝地逃亡》《美人鱼》等多部电影。虽然日前传来《绝地逃亡》推迟上映的消息,但此片云集了成龙、范冰冰等一众明星,票房表现可期。而《美人鱼》则由邓超、张雨绮、罗志祥、文章等主演。
此外,明年一月有望由《功夫熊猫3》掀起一股动画旋风,奥飞动漫(002292,收盘价43.47元)凭借其标的的稀缺性以及良好的IP储备,同样有望迎来一波行情。
记者已统计了今年贺岁档对应的上市公司名单,查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每经投资宝”。
70余部电影冲刺贺岁档 万达华谊光线抱团抢先机
◎每经记者 丁舟洋
岁末年初,节庆消费躁动,中国电影贺岁档拉开帷幕,资本市场“贺岁档概念股”随之起舞。从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算起,贺岁片已经走过了快20年的风风雨雨,今年中国电影贺岁档有哪些特点?竞争空前激烈?可也看到巨头们联手宣传,豪言“承包”贺岁档。
各大影视上市公司的掘金版图又是什么?《每日经济新闻》推出贺岁档专题策划,带您一边看电影一边还把钱赚了。
2015中国电影票房在12月3日毫无悬念地跨过了400亿元大关的同时,贺岁档也宣告来临。平均每天上映一片,电影市场进入了残酷的肉搏期。
“今年的贺岁档肯定是有史以来竞争最惨烈的。”时代天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谭飞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12月初到猴年春节,2016贺岁档将有70多部电影上映,大片的票房相互牵制,中小制作出现“黑马”的可能性也不大。
面对激烈的竞争,电影巨头们也一改往年剑拔弩张的局面。《鬼吹灯之寻龙诀》(以下简称《寻龙诀》)《老炮儿》《恶棍天使》三部分属不同投资方的影片捆绑在一起宣传,形成“贺岁档联盟”,并发布三部电影混合剪辑的预告片,以“贺岁档已被我联承包,12月上映”的强大气场进入公众视线。
不过,多位影视投资人均指出,热热闹闹的贺岁档背后,真正赚钱的国产电影不会超过10%。“中国电影市场总量变大了,更多人进来拍了,更多片子出来了,更多的片子卖得好了,也有更多的片子砸了。”谭飞称,电影仍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少数人赚钱的盈利状况将在2016年持续。
“冤家”变“盟友”
宣布联手的三部片子,都是贺岁档公认的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影片。其中,《寻龙诀》是根据盗墓小说《鬼吹灯》改编的奇幻冒险大制作。《恶棍天使》是由邓超、孙俪夫妇主演的恶搞喜剧。《老炮儿》则是由冯小刚亲任主演的贺岁片。
以往,这些贺岁档的大片们多相互拆台,抢宣传资源、抢排片、抢档期,缠斗混战。然而今年它们却突然宣布“我们是一家人”,还打出了“演员人骚活好,阵容老少皆宜,场面真金白银,剧情童叟无欺”的口号,让人颇为吃惊。
“能形成这个‘联盟’,是因为万达影院、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三家公司共同投资了电影《寻龙诀》。”华谊兄弟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所以华谊拿出独投的《老炮儿》、光线传媒拿出《恶棍天使》联合宣传,一起扩大电影的影响力,把贺岁档炒热。三部影片类型各异,不存在严重的竞争,宣传好了大家共赢。“算是宣传上的一次新尝试吧,没有太多别的想法。”
虽然三部影片都在营造强强联合、共同做大蛋糕的氛围,但从排片时间上看,仍存在竞争。《老炮儿》、《恶棍天使》几乎同步上映,与《寻龙诀》也只相隔一周。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影编剧分析称,现在看来上述三部影片并没有院线、排片、售票等方面的实质性的资源整合,宣传上噱头的成分要更大一些。
“不过,《寻龙诀》‘1+1+1’的投资结构也反映了国产电影的一大新特点。”上述编剧称,“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一部电影正片放映前所显示的出品方列表越来越长了?”其表示,以往的国产电影以独投为主,而现在更多的是联合投资。“尤其是像《寻龙诀》这样耗资3亿的大制作,意味着至少8亿票房才能回本,多家公司共同出资,能分散风险。”
在谭飞看来,2016年贺岁片可谓中国贺岁档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因为新片数量多、实力强悍的大片多,此外还有好莱坞大片同台竞技。“大家都铆足了劲要来这个档期捞一把,自然是派出最强的电影选手。彼此间相互牵制,观众形成分流,最终会出现贺岁档期总票房高,但单一电影创票房纪录的现象难以出现。”
“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大票房”
据了解,狭义的贺岁档一般是从当年11月下旬到12月31日,时间跨度在50天左右。艺恩高级分析师张哲林表示,今年年末贺岁档预计将上映大概54部影片,其中国产片预计将有39部,占到72%。
“和暑期档、国庆档等其他热门档期比起来,国产电影唱主角是贺岁档的特点之一。”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按照惯例,进口片和分账大片都在暑期,无论票房还是排片,国产片都会在贺岁档更为强势。
而广义的年末贺岁档还将元旦后的春节档也包含在内,如果这样算的话,贺岁档就有81天,期间将有70多部电影上映,几乎每天都有新片。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从广义的贺岁档看,则不乏好莱坞大片的加盟。如2016年1月将上映《星球大战7》、《功夫熊猫3》,前期系列电影的成功是最强的票房吸金石。而从电影类型来看,观众们熟悉的“冯氏喜剧”也不再是贺岁档的唯一标志,功夫片、青春片、动画片、悬疑片均有,似乎任何类型的电影都能在今年的贺岁档中找到,而过去鲜明的“年味儿”则褪色不少。
“贺岁档已经‘名不副实’了。”石川表示,最早的贺岁档影片是模仿香港的合家欢电影,以符合大众年节消费心理的喜剧为主。最近两三年电影类型趋于多元化,都是市场竞争力比较强的作品来抢贺岁档的档期。年节挂钩的主题淡化了,商业性盖住了节庆的味道。
今年“多元化”的特点尤其还表现在“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霸屏贺岁档的情况已不再。张哲林认为,今年的贺岁档有不少小制作影片,类型和投资方都更加多元化。“从8月的《大圣归来》到10月的《夏洛特烦恼》,再到近期的《我的少女时代》,我们都看到了制作精良的中小成本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力。”随着各方对于电影市场的研究、了解日益加深,有的放矢逐渐成为各方共识,不再一味地追求“大导演+大明星+大投资”。
一位国内一流院线的影院经理告诉记者,由于影片的多元化,在排片上也会一改过去对一部重磅新片压倒式排片的现象,尤其是12月中下旬两周,轮番上映的几部国产电影都会获得相对较均衡的排片。
“比如《寻龙诀》上映首周,预计在全国各大院线的排片量占总排片量40%左右,第二周排片量降至30%,同期网络小说改编的小成本喜剧《万万没想到》也能达到20%左右的排片量。”上述影院经理表示,去年上映的国产贺岁大片《一步之遥》首日预排片量则逼近70%。“《一步之遥》不够理想的票房也说明了‘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不再是贺岁片的制胜法宝了。”
“网生代”搅动市场
事实上,从12月第一周的情况来看,贺岁档的第一枪表现并不抢眼。据电影票房吧12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8日全天票房不超过5000万元,而周末票房日均也未超越2亿元。虽然在绝对值上,该数字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多,但考虑到今年3万块银幕数和暑期档数部电影票房过10亿元的火爆数字,这样的票房实在不尽如人意。
但张哲林、石川均认为,随着《师父》、“贺岁档联盟”、《万万没想到》等“硬片”12月11日起陆续上映,今年贺岁档的总体票房将回暖,贺岁档将继续扮演“票仓”的角色。“截至12月8日,全年国内票房累计403.23亿元,较去年同期(274.07亿元)增长47%。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贺岁档在400亿元的基础上会继续带来预计30亿左右的票房。”张哲林表示。
“总的来说,喜剧也毫无疑问是贺岁档最好卖的,只是今年的喜剧会更细分。”上述编剧分析道,过去的喜剧是“通吃型”的,而今年的喜剧会针对不同的观众,其中,部分是由网络剧改编而来的,会更偏向年轻人。
当“网生代”的90后、00后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时,越来越多有着互联网基因的电影公司也加入电影市场的角逐中,试图分走一杯羹。依靠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它们将年轻人喜欢的网络剧、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不久前票房破十亿的中小成本影片《煎饼侠》《夏洛特烦恼》都是出自互联网电影公司之手,比起传统大片,其投资回报率可观。
张哲林认为,“贺岁档联盟”选择合作共赢把蛋糕做大,其实也是互联网“改造”电影行业的最好案例。“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的言论,侧面展现了互联网行业所具有的联接和共振的能力。”
其实,互联网电影公司的野心不仅在于投资拍摄电影,还在于实现电影发行端的另一种盈利可能。11月底乐视影业出品的电影《消失的凶手》在乐视互联网电视上提前点映,引发轩然大波。
在多位电影人看来,虽然眼下传统院线很难接受“互联网电视院线”的方式,但这似乎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现在好多电影背后的‘金主’就是互联网企业,特别是几家视频网站平台,例如合一影业(优酷土豆)、乐视影业、企鹅影业等,既然很多电影都是它们拍的,自然以后会有机会切入如PC端、电视端等大银幕以外的端口。”上述影院经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分析,乐视这次尝试现在看来有些超前,而且现在电影票房飞速发展,大家还忙于抢蛋糕,心思还没有落下来去考虑全生态。等票房达到一定高度、增速减慢,自然会一起讨论类似的新发行方式。在互联网电视院线的尝试后,说不定以后会出现专供电商平台的优秀电影。
新影联总经理周铁东:无数的炮灰孕育了电影市场的整体繁荣
◎每经记者 丁舟洋
从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开始,中国电影贺岁档已走过了近20个年头。这些年贺岁档发生了哪些阶段性的变化?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档期,能反映出新一年电影市场的哪些新趋势?互联网资本将如何搅动中国电影未来的格局?
带着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该公司曾与紫禁城联合投资拍摄、制作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开创贺岁片先河。
“先追求格局,再追求格调”
NBD:贺岁档发展至今,早已不是“冯氏喜剧”一枝独秀的时代了。您如何看待贺岁档的变化轨迹?
周铁东:这里要先明确一个概念,不要把“贺岁档”与“贺岁电影”混淆了。贺岁档其实就是一个电影档期,脱胎于国外的年末假日档。
《甲方乙方》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时候,在年末假日的时候投放一些喜剧片,让大家有过年的氛围,并在当时形成一种电影类型。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中国电影依然“贫瘠”,电影人还保持着一份盼过年的质朴,平时的电影数量和质量均跟不上,老百姓全指望着在贺岁档“吃到肉”,就像吃不饱饭的时候大家盼过年一样。而贺岁片成了包治市场百病的灵丹妙药,贺岁片也成了中国电影的大救星,以致贺岁片这一本应属于档期定位范畴的概念沦落为一种影片类型——一种制作周期短、播映时间固定、资金回收快、以搞笑玩噱为主的岁末应景影视小品。
不过,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壮大,尤其是进入到假日经济以后,贺岁档就该和暑期档一样了,市场越来越专业、细化,从品种到市场定位,已越来越成熟,所以影片的类型就越来越多,这是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就像我十年前就曾呼吁的,中国电影“要过年也要过日子”,贺岁档要有好电影,平时也要有。
NBD:从12月初算起,到明年2月中旬,将有70多部新片登陆贺岁档,但多位投资人表示,热热闹闹的背后,真正能赚钱的国产片不超过10%,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周铁东:短短的贺岁档,能消化这么多影片吗?挤在一个时间段里投放,肯定是相互稀释资源、摊薄利益。中国电影市场还应发展出更多的中小档期,让全年都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供应。
但现在这种“拥挤”的现象也是必由之路。中国电影市场如今正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期,投资者多、影片产出多、赚钱的少,这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产业格局和格调的关系,没有格局之时谈何格调?没有炮灰就没有战争的胜利。
中国电影市场目前总体是繁荣了,2015年票房总收入累计已突破400亿大关,观影人次为11.4亿,同比增长48.1%,银幕数突破3万块,影院6210家。但仍有大量的电影、投资人是没有赚到钱的,无数的炮灰孕育了整体的繁荣。无数涓涓细流,不知归处,流着流着就没了,没有汇成大河。说到底还是一个产业链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尚处于一个原始积累期,大家看着什么赚钱就一拥而上,搞得都不赚钱又一哄而散。原始积累期的非理性和无序熙攘也是一种必然。
“无需将互联网与电影对立”
NBD:那中国电影何时才能走过这段“非理性期”?如何从贺岁档的情况分析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特点?
周铁东:在无序熙攘的过程中,资本会趋于理性。一批炮灰、亏损,会让资本反思,该死就让它死,该出局的就出局,劣质资本被淘汰,强的脱颖而出。最终中国就会形成像好莱坞那样的电影格局,几家做大,引领行业走向更稳定、更有序、更有层级的发展态势。
今年已进入拐点了,有情怀、有诚意的中小成本国产片也能在市场上有所斩获,出现了不少“黑马”。今年的银幕已经达到3万块了,明年将达到3.5万块,逼近美国的约4万块的银幕数。
我曾预言过,当中国银幕总数超过3万并进而达到5万的峰值时,中国电影产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层级结构将成为发展的必然。市场更趋于理性,结构更合理,多元化的层级结构将形成。无序的熙攘就会改变,大家就会有更明确的定位,知道自己的市场和定位在哪。就会择机而坐,而不是熙熙攘攘不排队了。这种情况将会在明年暑期之前形成,形成格局,就可以追求格调了。
NBD:乐视影业、企鹅影业、阿里影业等互联网电影公司近年来表现抢眼,它们会成为您所说的“几家做大、引领市场走向繁荣”的力量吗?您如何看待互联网电影公司所推崇的“互联网电视影院”的新现象?
周铁东:新的竞逐态势中,会有互联网企业的身影。当互联网公司去做电影公司,它就不是互联网企业了,而是内容企业。就像优酷土豆的电影公司叫“合一影业”,而不叫“合一网络”,它就是电影公司。对整个电影产业来说,互联网电影公司的加入是有力的补充,壮大了电影规模。互联网是电影产业锦上添花的延展 。
互联网与影视的融合并非始自今天,从网络播放平台诞生那一天起,它便是影视行业的一个自然延伸,并于近年来成为其巨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平台与渠道的互联网,从内容上反哺影视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内容、渠道与平台之间,本来就是一种共生关系,亦是一种融合。唯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一种更为健康的产业结构。根本无需将互联网与电影对立。
所以,互联网企业对影视行业的加盟,非但不会对影视产业构成不良冲击,反而会壮大电影产业规模。由于电影产业所固有的韧性和弹性,任何新技术和新媒体的产生,不但不会削弱电影本身,反而还会丰富其内涵,延展其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