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马伯庸:AI一定可以和人写的一样好

每经记者 杜蔚  丁舟洋    每经编辑 张涵    

《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这些年,多部引爆市场的热剧均由马伯庸文学作品改编而来,他的名字正在被更多人知晓。

顶着一个让人误以为是“老头”笔名的马伯庸,其实生于1980年,思维活跃、在微博上与网友的互动妙语连珠。但他也的确是写了25年,创作了《长安的荔枝》《大医》等90余部长中短篇作品的“老人”了。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马伯庸将自己的小说定义成“事务型小说”,把主人翁要办成一件事的过程写得足够详细。关于作家如何突破创作瓶颈以及当下大热的ChatGPT等话题,他都有些独到的观点。

责编 张涵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