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 | 因为《只此青绿》,有种审美不会疲劳

中秋之夜,成都城市音乐厅内,《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的演出六场全满,开票即罄。自2021年首演以来,该剧已演出超800场,巡演80余城,甚至走出国门。其成功不仅在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更在于从当代视角创造性转化,精准叩中文化心结。观众文化消费升级,渴望有深度、有美感的艺术产品,《只此青绿》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

这是最感人的告别,也是最难舍的告别。中秋之夜,成都城市音乐厅,演员四次谢幕,掌声经久不息,印证那句 “无名无款,只此青绿”的穿透力。

这是《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第五次来蓉,六场演出,开票即罄,场场爆满。有人三刷,有人五刷,有人千里追剧,只为再看一眼那抹过目难忘的“青绿腰”。

拉长来看,自2021年8月首演以来,《只此青绿》已演出超过800场,巡演80余座城市,甚至走出了国门,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票难求的“青绿热”。

“太美了,每一次看,都像做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梦。”是的,有一种美,能跨越时空而不褪色,让人读它千遍也不厌倦、不疲劳。问题是,它为什么不会让人疲劳?

因为它不是一场简单的演出,而是一场文化的“回血”,一次审美的“校准”,一回民族记忆的“唤醒”。

青绿之美,美在“宋风”,但它又不是复刻“宋风”,而是让“宋风”活成了动词。

众所周知,《只此青绿》的灵感源自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却不止于“画”。它用“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把一幅静态的国宝,拆解成一场可感、可触、可呼吸的穿越故事。

于是,千年古画在舞台上流动起来。观众看到的,不只是“青绿山水”,更是“青绿是如何被织出来”。其中,问篆,是刻一枚印章的执着;唱丝,是缫一缕丝线的温柔;寻石,是踏遍山河找一抹颜色的倔强;淬墨,是磨一池墨汁的耐心。

这不是复刻,这是“文化转译”。“宋风”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在舞台上呼吸流动的身体语言。当群舞勾勒出层峦叠嶂,当青绿服饰随舞步晕染开来,观众不再是“看画的人”,而是“入画的人”,在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中,看到中华文明“独步千载”的密码。

青绿之美,美在“国潮”,它不只是响应“国潮”,更是回应这个时代的心理需求。

《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更在于从当代审美视角,进行创造性转化。它精准叩中了国人的文化心结,为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提供情感和心理的慰藉。

我们生活在一个“倍速”的时代,短视频15秒讲完一个故事,直播3分钟带完一场货,热搜两小时轮换一轮。《只此青绿》反其道而行,舞者一个“青绿腰”需要沉气8秒,一个“侧旁腰起”要求“气息连绵不断”,群舞队形精确到眼神的落点。

它用“慢”对抗“快”,用“静”回应“躁”,用“无一声而有万籁”的沉默,治愈了信息过载的耳鸣。这不是“复古”,这是“反刍”。让观众在一场120分钟的“慢叙事”里,重新学会“凝视”,重新获得“耐心”,重新体验“沉浸”。

当“快”成为常态,“慢”就成为奢侈;当“碎”成为主流,“整”就成为稀缺;当“噪”成为背景,“静”就成了内心的向往。《只此青绿》传递的文化自信与情感共鸣,治愈了太多人的精神内耗。

当95后观众为宋代美学惊叹,当“青绿同款”服饰在社交平台刷屏,传统文化便完成了从历史到当下的接力。

青绿之美,美在“共振”,它激活了国人的审美“刚需”,市场的文化消费升级了。

很多人误以为《只此青绿》的火爆是“国潮红利”,是“政策投喂”。但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国庆成都站,980元票价被秒空;夸张的是,有观众从哈尔滨飞成都,连看6场,只为“看清每一帧的细节”。

这不是“冲动消费”,这是“审美刚需”。观众的文化消费,已经从“看热闹”进化到“看门道”。他们不再满足于“特效+流量+IP”的快餐式演出,而开始渴望“可反复咀嚼”的艺术产品:要有文化厚度,要有美学精度,要有情感浓度,要有价值锚点。

《只此青绿》恰好提供了“四维满足”,有“故宫+名画+宋韵”的文化厚度,有“每一帧都是壁纸”的美学精度,有展卷人与王希孟“千年对视”的情感浓度,有“无名无款,只此一卷”的价值锚点。

难能可贵的是,创作团队坚持“没有最终版本,只有最好版本”,根据观众反馈不断打磨细节,作品一直在不断迭代。这种“死磕细节”的工匠精神,让作品从“爆款”进化成“长红”。它不是“一夜成名”,而是“日日精进”;不是“一炮而红”,而是“百炼成钢”。

谁说国人没有艺术细胞和审美眼光呢?《只此青绿》让观众意识到:“原来我不是在花钱买票,我是在为文化投票。”好的艺术作品从来不缺市场,而市场从来缺的都是真正的好作品。不只《只此青绿》,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也多次创下演出纪录。

每个人一个月可能只需要吃10来斤大米几斤面粉,但可以听几场甚至几十场音乐会。是的,我们的肉身,只需要很少的粮食就能活着。但我们的精神,需要的是山川、河流、自由和美的享受。这是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

为什么《只此青绿》不会让人疲劳?因为青绿不只是颜色,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底色”,是我们对山河的敬畏,对文化的虔诚,对美的执念,对时间的耐心。只此青绿,不止青绿;只此一卷,却可千年。

这样一种美,当然不会让人疲劳。从春晚的惊鸿一瞥到巡演的场场爆满,当我们走进剧场,与《只此青绿》相遇,就是在青绿之间,与千年前的自己重逢。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原创

责编 陈俊杰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