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 | 海南华铁36.9亿元算力大单告吹:保密重要,信披更重要
保密是责任,信息披露同样是责任。虽然海南华铁在此前签订协议的公告中已经明示诸多风险,但在不损害保密责任的前提下,公司仍需进一步履行信披义务,如此才能摆脱信披不完整的质疑,让投资者更充分地了解风险,作出理性决策。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这个长假,海南华铁(603300.SH)20多万股东过得分外忐忑。9月30日晚间,公司公告称,子公司与杭州X公司签下的36.9亿元(含税)算力大单终止,终止原因为“原协议所涉交易及设备的市场环境及供需情况已较签署时发生较大变化,且协议签订以来未收到任何采购订单”。除双方仍需对原协议及其内容、履行及解除负有保密义务外,双方就原协议及其履行或解除不存在其他待解决事项或争议、纠纷。
公司还表示,截至公告披露日,原协议“未产生实际的采购成本或资本性支出,亦未进行设备交付及验收环节,未对公司的当期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
因为有保密协议,从签订协议到终止协议,投资者都无法知道这个神秘的客户是谁。考虑到海南华铁的主营业务是高空作业平台,进入算力行业跨界极大,如此大的算力订单,其可信度一直面临争议。
疑问在于,协议已签订6个月,是海南华铁一直没有采购好设备导致客户没下单,还是客户一直没下单因而海南华铁没采购设备?协议解除的责任到底在谁?协议所涉设备的市场环境和供需情况有什么变化?
保密是责任,信息披露同样是责任。虽然海南华铁在此前签订协议的公告中已经明示诸多风险,但在不损害保密责任的前提下,公司仍需进一步履行信披义务,如此才能摆脱信披不完整的质疑,让投资者更充分地了解风险,作出理性决策。
对海南华铁来说,信披的完整性还关乎另外两个重要的命题。
首先就是公司算力业务的叙事是否还成立。在最新公告中,海南华铁表示,“(合同终止)不会影响公司在算力领域的长期部署和战略规划⋯⋯将继续推进算力业务落地”,但算力业务不能靠嘴上说说就能落地。海南华铁今年6月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其在智算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就包括“稳定的设备交付能力及设备运维能力”,但此次大单终止就有设备采购的原因,其所谓“稳定的设备交付能力”是否还成立?
自2024年5月宣布投资智算中心开始,海南华铁的业务重心就大幅度转向算力业务。比如,与海南省算力科技有限公司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在海南的智算业务布局;与安徽海马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服务金额达10亿元。就在今年9月,公司董事会还决议,启动新加坡上市,打算融资2亿新元,资金用途就包括“海外智算中心建设及运营”。在大单利空曝光的情况下,新加坡上市和“算力出海”能否继续推进,也将面临巨大变数。
信披的完整性,还关乎海南华铁在资本市场的声誉。因为投资者看好其算力业务,宣布业务布局后,海南华铁股价从5元出头飙升至10元上下,股东户数从2024年底的4.6万暴增至今年一季度末的21.3万户。Wind数据还显示,基金持股数也从一季度末的3161.2万股增加至二季度末的7978.55万股。投资者为公司的未来投入了数十亿元资金,仅融资盘就高达15亿元之多。
笔者还留意到,海南华铁一直备受机构关注,2024年至今,至少有53篇券商研究报告,今年已有4次机构调研,每次调研的机构数量多达数十家。如果算力业务大单草草终止却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海南华铁后续或许再难重建投资者和机构的信任。
除了外部关系要处理,算力大单的终止也和海南华铁核心技术和业务人员的权益息息相关。2021年,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到2024年底,第三个行权期累计行权并完成股份过户登记220.14万股,仅占可行权股票期权总量的10.74%。核心技术和业务人员之所以不愿意行权,是因为行权价5.27元和当时股价相差不大,利润空间有限。在今年2月份公司股价大涨后,到二季度末,行权股份数增至2004.4万股,占可行权总量的97.81%。
如果这些员工已经减持,可以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否则将面临利空突袭后股价下调的苦楚,这对公司内部士气也是沉重的打击。鉴于海南华铁实控人从胡丹锋变更为海南国资,公司大量资产也转移到海南,算力业务还在草创阶段,公司上层的剧烈变化本就容易造成人心浮动,若算力大单搁浅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说明,也不利于核心团队稳定。
海南华铁算力大单告吹不应是难以预料的“黑天鹅”,而是可以说得清、讲得透的重大事项,投资者、员工都需要一个答案。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