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 | 保障房“十年之困”,民生工程容不得“马拉松”
大同市通报15个保障房项目2.04万套10年未完工问题,虽已完工2486套,但仅占约12%,剩余1.8万余套仍在推进。保障房沦为政策执行“薄弱点”,10年等待影响民生。巡视整改带来希望,但也引人深思。大同已有所动作,但公众期待“长效兜底”。需严审核、实监管、硬追责,杜绝“重开工轻交付”,确保剩余保障房顺利交付。
每经评论员 陈梦妤
2.04万套保障房,10年间沦为“半拉子工程”,数万家庭的安居梦也在时光中搁浅。大同市的一则通报,撕开了行业一个未见过光的角落。
根据《中共大同市委关于十二届省委第五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针对15个保障房项目2.04万套10年未完工的问题,坚持“一项目一策”统筹推进,现已完工2486套(其中平城区大庆路北侧、同泉路南侧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856套已整体完工);未完工的18542套,正在按计划推进建设。
客观地说,通报虽披露了整改进展,但2486套的完工量仅占总量的约12%,剩余18542套的等待清单,仍在拷问民生工程的推进效率。
保障房本应是房地产调控的“稳定器”,却在部分地区沦为政策执行的“薄弱点”。保障房的核心价值在于“兜底安居”,但10年等待,已足以让孩童长成青年,让期盼新居的老人抱憾离世。
巡视整改带来的“一项目一策”推进方案,虽让部分项目整体完工,成为破冰的希望,但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何非要等到巡视介入,才能唤醒对民生诉求的重视?本应精准落地的民生工程,为何因种种疏漏陷入停滞困境?
保障房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其推进效率直接关乎政策公信力。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告别规模化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保障房建设更是被提至“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核心框架之列。从官方数据看,2024年全国已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172万套(间),2025年更已明确“以需定购、以需定建”供给原则。
今年10月29日的住建部会议再次强调,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城镇工薪群体和各类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更是将房地产相关表述置于“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部分,明确提出要“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这预示着“十五五”期间,房地产将更多与民生保障、内需拉动、质量提升紧密结合,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大同此类保障房建设工程滞后问题,正是检验行业转型成色的“试金石”。
从通报内容看,对于2.04万套保障房的下一步计划,大同市已有所动作:对已经开工建设的加快建设进度,对项目实施困难的调整项目实施,对计划通过货币化安置方式解决的加快解决。
这样的整改进展固然值得肯定,但公众更期待的是“长效兜底”而非“事后补救”。唯有将前期审核做严、过程监管做实、责任追究做硬,才能让保障房真正告别“十年之困”。
比如,将保障房交付率纳入地方考核硬指标,杜绝“重开工轻交付”的政绩观;从规划审批到资金拨付,建立公开监督平台,避免责任推诿;对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施工方效率低下等问题,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强化市场退出机制等。
没有一个老百姓的10年,经得起这种“马拉松”式的消耗。在为大同市这次通报点赞之后,我们更应直视——剩余18542套未完工保障房如何顺利交付,才是真正的考验。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原创
每经头条
每经热评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