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住宅即将成为全球性的金融资产!这有规划支持?

人民币或成为全球第二货币,上海和北京的顶级住宅可能变身全球金融资产。

每经编辑 吴若凡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邦地产Real-estate-Circle)

这几天,纽约时代广场、伦敦皮卡迪利广场两个全球金融中心,首次出现了中国的住宅楼盘“融创滨江壹号院”的广告。

有人说这不仅是一个营销事件,还能让人看到一种趋势——上海的房子的身份,已经开始变为全球性的金融资产。

在邦爷看过一些资料后觉得,这种说法可能还真不是开脑洞...

上海未来就是个国际社区?

《2016上海社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上海的外籍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17.6万人,而且还在以每年超过7000人的速度往上递增,至2040年可能达到80万人。

而目前,通常只有高层次的外籍专家和在中国投资较高金额的外国投资者才有可能获得中国“绿卡”。

这等于在说,未来能进入上海并长期居住的外国人,很可能都是切尔西俱乐部主席阿布这样的世界富豪了~~~他们的到来,会不会让上海的住宅,也像伦敦、东京、香港那样,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资产呢?

实际上,根据上海市商务委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8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22家,其中1至8月,上海共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2家(不过总量不比纽约,只是它的10%)。

出入境等权威部门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上海常住外国人在17万左右。

有机构报告就称,上海和北京的商用物业,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境外投资者的首选。未来海外投资者的金融资产选项,还可能包括上海的住宅。

年初上海颁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提出,上海的中心城区未来将严格限制住宅建设用地供给,少量的城市更新项目未来将发展成国际社区。其中有很多住宅,将是供外籍人口居住。

必须先面对一些现实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上海物业成为国际金融资产,也有困难。

目前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还稍欠缺。从产业方面看,主要体现在一般性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比重过高,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滞后,公共资源过度集中等。

而外国人目前在中国置业的比例,也不比其他发达国家的外国人置业比。以上海为例,根据水库论坛的说法,欧美人在上海不爱买房子,因为他们多半待三五年就走。况且,欧美高管有租房补贴高达35000~70000/月。因此,他们对楼市的影响,是以2%的人口比例,影响了80%人的租金。

而日韩企业,据邦爷了解很多都是“吃住公司全包”,因此这部分人也没用购房动力。

此前,据“澎湃新闻”报道,外国人在上海基本聚集在古北、碧云区域。但相比5年前,目前外国人口比例有所下降。

豪宅最具国际金融资产的想象空间

但这只是中产阶层的选择。那些顶级富豪通常会选择在全球一线城市购买豪宅。

莱坊国际豪宅指数显示,豪宅早已成为政界要人、顶级富豪们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伦敦海德公园一号为例,截至2013年1月,海德公园一号全部76套住宅已销售一空,总销售额为27亿美元。76套公寓中,只有12套注册在个人名下。这12套的持有人包括歌星、制药商人、保险经纪人、电信公司老总、中东国家高官、俄罗斯大亨、马来西亚拿督、西亚国家富豪、中国台湾的“富二代”,甚至还有一位神秘的北京买家,他购置的公寓价值1160万美元。

此前,上海和北京的顶级住宅因为相比而言缺乏国际流动性,很少有国际富人购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表示,人民币有成为全球第二货币的趋势。由此可预想,上海和北京的顶级住宅变身为全球金融资产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

 

*文中观点为作者评论,和邦地产立场无涉。

责编 王婷婷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