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 | 管金生谢幕,中国证券业的市场化进程不停歇

10月7日,“中国证券教父”管金生辞世。作为万国证券创始人,他带领公司迅速崛起,开创了中国证券市场多个先河。然而,1995年“327国债事件”中,万国证券试图利用交易规则漏洞主导市场,最终,管金生辞职,万国证券走向衰落并被合并,该事件成为证券市场强化制度建设的重要转折点,进而推动监管体系完善。

每经评论员 黄宗彦

黄浦江畔,浦发银行大厦巍然耸立,很少有人知道,这座陆家嘴核心地标,30年前原本有一个叱咤风云的名字——“万国证券大厦”。1988年,管金生负责筹建万国证券,这是上海首家证券公司,也是国内首家股份制证券公司。

2025年10月7日,被称为“中国证券教父”的管金生辞世。这位“万国证券”的创始人,留下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经验与教训。

上世纪80年代末,是一个“市场化”基因强力植入计划经济肌体的拓荒时代。管金生也成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拓荒者”和市场化大幕开启的“弄潮儿”,万国证券的迅速崛起,是那个激荡年代“市场化”力量的见证和生动缩影。

在管金生身上,可以看到充分涌流的开拓精神、创新基因和国际视野。万国证券比上交所的成立时间还早两年,短短数年,便从数千万元资本金做到了资产几十亿元;它开创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多个先河,创立了万国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部,建立大投行体系,是中国证券业的一大创举,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探索了方向;它致力于打造“中国的美林”“中国的野村”,业务覆盖北美和欧洲等资本市场,是首家登上世界性金融舞台的中国证券公司。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证券市场的草创阶段,给各路英雄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大展拳脚的舞台,但也留下了制度不尽完善的历史遗憾和马失前蹄的教训。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其《激荡三十年》中描述道,“管金生是第一个从国库券流通中嗅出商机的机构券商”,他提前获知“国库券”将上市的消息,联手中国第一代民间股神“杨百万”在其办公室囤积“从地上一直堆到天花板”数量的“国库券”,并完成丰厚的原始积累。实际上,这样的原始积累也可以看作是在相关制度缺失下的一次投机行为,而这也为日后的“327国债事件”埋下伏笔。

1995年,举世瞩目的“327国债事件”爆发。彼时,作为市场巨擘的万国证券,试图利用交易规则漏洞强制主导市场,万国证券在收盘前8分钟大举透支并抛出大额空单,最后一笔面值高达1460亿元,而当时国债发行量仅240亿元。

事件的结局已为世人所熟知:管金生辞职,万国证券走向衰落被申银证券合并。两年后,管金生因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这为新生证券市场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个人的理性必须通过完善的制度来引导和约束,而市场的繁荣必须建立在健全的规则和有效的监管之上。

“327国债事件”的惨痛教训,成为证券市场强化制度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监管层迅速叫停国债期货交易,一系列完善风控、规范交易的政策密集出台。从某种意义上说,管金生的案例加速了监管体系向“严监管”演进,推动了期货市场法规逐步完善的进程。其个人际遇,也唤醒了整个市场对制度敬畏的共识。

一个健康的市场,需要日益完善的制度支撑。市场化的进程,就是法治化的进程。制度化是市场化的应有之义,制度内化于市场之中,它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探索不断检验制度有效性,催生制度创新;制度持续完善,则为更高层次市场化开辟空间。

时至今日,资本市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A股迎来全面注册制改革,资本市场持续深化改革是不可动摇的发展逻辑。注册制将企业价值判断权交给市场,与此同时,透明信息披露、法治化惩处机制,则是市场化进程的有力保障。

今天之所以写管金生,不仅是因为他见证中国资本市场的初创与跌宕,更重要的是汲取历史教训,以制度建设推动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以更加智慧的手段完善基础制度,让“有效市场”与“有为监管”更好结合,持续推动资本市场向更加规范、透明、开放的方向迈进。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478322341

责编 魏官红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